中國網財經3月7日訊(記者張世福 劉小菲)2018年的資本市場,註定屬於“新經濟”。今年全國兩會召開期間,“資本市場擁抱新經濟”成為代表委員們熱議的話題,包括百度、京東、搜狗等網際網路巨頭在內的多位掌門人紛紛表態“願意回歸A股”。
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在境外上市的網際網路為代表的新經濟獨角獸們,目前總市值已超過8萬億元人民幣。分析認為,新經濟巨頭的回歸,對A股市場、投資者以及企業來説是件“共贏”的事情。對A股市場來説,新經濟企業的參與,有助於完善目前整體上市公司結構;對於投資者則意味著更多的投資機會,分享新經濟成長的成果;而對於新經濟企業本身而言,則可以享受國內投資者給予的高估值。
有券商人士預測,A股未來將有越來越多新經濟“獨角獸”登陸,屆時投資者們會有更多選擇,而在“獨角獸”集中回歸前後,相關概念股的或將引起市場高度關注。
網際網路“大佬”集體表態“願回A股”
受制于發行制度、監管規則、市場容量等多種因素,百度、阿里巴巴、騰訊、京東(BATJ)等一大批網際網路高科技企業在早年間選擇了海外上市。如今,隨著中國資本市場的不斷完善,這些企業集體萌生了“回A股”的想法。
全國政協委員、百度董事長李彥宏日前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歸國上市一直是百度的夢想。”對於回歸A股的時間表,李彥宏表示,“是否回歸A股,什麼時候上市,主動權不在我們這兒,這是國家政策的問題,但百度時刻準備著,什麼時候可以就什麼時候上。”
網易CEO丁磊在接受媒體採訪時也明確表示會考慮回到A股上市,“對一個有準備的市場,是隨時可以上市的。”不過,丁磊覺得中國資本市場可以借鑒美國成熟市場的先進管理理念。
同時表達回A股意願的還有搜狗總裁王小川、京東集團董事會主席劉強東和58同城CEO姚靜波。在被問及 “會不會考慮回歸A股”時,王小川表示,“看好這個事情,也有意願回歸A股,會跟著政策走。”;劉強東稱,“只要制度允許,我們非常願意回來A股,現在主要是上市規則的問題;58同城CEO姚靜波則表示希望成為第一批掛牌A股的公司。
而已經完成A股借殼上市的360,其董事長周鴻祎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據我了解,有很多境外上市的新經濟企業想回A股上市,相信會有越來越多的優秀網際網路公司回到A股市場。
政策暖風頻吹 發行上市制度面臨改革
在新經濟企業“掌門人”紛紛表示願意回A股的同時,監管層近期的頻頻表態也釋放出政策暖意。
在證監會系統2018年工作會議上,證監會主席劉士余提出,改革發行上市制度,努力增加制度的包容性和適應性,加大對新技術、新産業、新業態、新模式的支援力度。
據多家媒體援引券商人士的消息稱,證監會發行部將對包括生物科技、雲計算、人工智慧、高端製造這四大新經濟領域的擬上市企業中,市值達到一定規模的“獨角獸”企業,放寬審批時間和盈利標準,走“即報即審”的特殊通道。雖然該消息尚未得到證監會的證實,但全國政協委員、證監會副主席姜洋3月5日下午在接受採訪時表示,證監會會出臺措施支援新經濟企業上市。
對於百度、騰訊等“獨角獸”回歸A股等問題,姜洋在3月6日接受記者採訪時稱,“證監會只負責把路修好,願不願意開車是市場的事。”對於修路的時間表,他表示:“要看修什麼樣的路,修土路快得很,證監會就按照政府工作報告抓緊修路。”
另外,作為上市承接地的滬深交易所也表態擁抱新經濟企業。全國人大代表、深交所總經理王建軍近日表示,證監會和交易所正在抓緊準備,為新經濟“獨角獸”企業在境內市場發行上市提供條件,並進行試點和準備工作,深交所層面的規則準備已經基本完成。上交所相關負責人也表示,積極擁抱新經濟,這既是世界經濟發展的大勢所趨,也是我國經濟優化升級的客觀要求,更是今年上交所發展的重點任務。
監管層對於“新經濟”企業來A股的歡迎,不僅在口頭上,也落實在相關的行動中。以3月8日即將接受發審委會議審核的富士康為例,該公司其實在2月1日剛剛申報IPO材料,也就是説富士康如果成功過會,從申報算到過會僅用了23個工作日。一位券商人士表示,“富士康火箭一般的IPO速度,向市場傳遞出一種聲音:好的企業,來了就可以上!”
政府工作報告力挺 相關概念股受市場資金追捧
不僅證監系統頻頻發聲支援A股擁抱“新經濟”,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做2018政府工作報告時提出,設立國家融資擔保基金,支援優質創新型企業上市融資。
而對於海外上市的新經濟企業回歸A股的途徑,市場普遍認為有兩種,分別是拆除VIE架構後重新上市,而另一種則是採取CDR(China Depositary Receipt,中國存托憑證)的方式。而據財新報道,百度、阿里巴巴、京東、網易等科技巨頭,成為首批獲得CDR資格的科技公司。
受制度紅利影響,A股市場上的“獨角獸”概念股近期紛紛活躍,其中第二大股東為富士康的安彩高科連續兩日漲停;控股股東參股螞蟻金服的合肥城建也大漲超8%;參股了人臉識別“獨角獸”企業雲從科技的佳都科技漲幅超過了5%。不過多位業內人士提醒投資者,在尋找“獨角獸”的同時,要警惕盲目炒作概念的風險,是否買入還是應該落到相關公司的基本面。
(責任編輯:劉小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