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抵扣成功,16萬元白花了,現在還被查,真是‘偷雞不成蝕把米’。”近日,武義某工具製造有限公司負責人朱某感慨地説。
2015年,朱某接到一陌生電話,對方稱“可提供各種進項發票,先認證後付款。”正逢公司資金流轉難,“反正是後付款,不怕被騙。”朱某不免動了歪心思。隨後,朱某以“鋼管”為銷售貨物名稱,購買了金額199.76萬元、稅額33.96萬元的增值稅專用發票20份,付款16萬餘元。
然而,稅務部門核查系統比對顯示開票方已將20份專用發票作廢,且發票上的銷貨方與開票方名稱不一致,涉嫌虛開增值稅專用發票。
2016年4月,武義縣國稅局對該公司2015年1月1日至2015年10月31日涉稅情況進行立案檢查,發現該公司與作廢發票上的發貨方並沒有實際業務往來。在查清違法事實後,對其作出處以8萬元罰款的懲罰。然而,事情並沒有隨著朱某繳清罰款而結束,其後續經營也受到影響。
公司被列入稅收違法“黑名單”後,也被推送相關部門對其進行聯合懲戒。一方面,企業納稅信用等級被降為D級,領取專票份數降為每月限額25份,且領取發票前需先預繳增值稅。同時受到包括出入境、市場準入和金融等9大方面28條懲戒措施限制。另一方面,朱某作為直接責任人員註冊登記或者負責經營的其他納稅人信用也直接判為D級,在社會信用、稅收優惠政策、金融等領域受限。
這只是稅務機關公佈的“黑名單”案件中的一個。國家稅務總局日前公佈的數據顯示,自2014年10月公佈第一批“黑名單”以來,各級稅務機關累計公佈“黑名單”案件10340件。其中,2018年1至6月,各級稅務機關公佈“黑名單”案件2781件,比去年同期增長80%。
與此同時,國家稅務總局有關部門負責人表示,稅務部門通過推行稅收違法“黑名單”和聯合懲戒制度,實現多領域、跨部門合作,改變過去一罰了之、資訊孤島的狀況,切實加大了納稅人失信行為的失信成本,形成了“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社會環境,以達到運用法治手段解決社會道德領域突出問題的目的。
遵義某醫藥公司也曾是“黑名單”上的一員。擴大企業規模過程中,該公司在納稅時隱匿銷售收入7000多萬元。2017年,遵義市稅務稽查部門依法對其作出處理和處罰決定,追繳其少繳稅款1850余萬元,加收滯納金160余萬元,處以罰款67萬元,並將其納稅信用降為D級。
然而,該醫藥公司在收到處理處罰決定書後拒不繳納稅款,以資金週轉困難為由企圖長期拖延繳納稅款。
為及時將稅款執行入庫,稽查人員了解到企業有上市的準備,於是以稅收“黑名單”制度為宣傳重點,讓企業負責人認識到“黑名單”懲戒範圍廣、效果強,其個人信用、銀行融資、政府扶持等多方面都將會受到嚴格限制。不僅會給法人個人生活帶來各種不便,更將嚴重影響企業的生存發展,上市有問題,貸款擴大經營更不再可能。通過稽查人員耐心細緻的宣講,該醫藥公司認識到錯誤,及時繳清稅款和罰款。
2018年1月,貴州省遵義市稅務部門對該公司進行回訪,公司高管非常感激:“現在企業正與某大型集團進行合作,爭取控股發展,預計今年納稅將達到1500余萬元。企業現在發展的底氣更足了,發展的路也更寬了。”
該公司高管之所以這麼説,是因為為有利於“黑名單”當事人自我糾錯,稅務總局建立了納稅信用修復機制,鼓勵“黑名單”主體通過主動糾正失信行為、消除不良社會影響等方式修復信用。
截至2018年6月,全國已公佈的稅收違法“黑名單”案件中,共有1170戶“黑名單”當事人主動繳清稅款、滯納金和罰款後撤出“黑名單”。其中,今年上半年有172戶被撤出,其相關情況同時也被通知到實施聯合懲戒和管理的部門。
(責任編輯:王擎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