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我國經濟運作總體平穩、穩中有進,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主要目標任務即將順利完成。取得這一成績,離不開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
今年,從加快4萬億元專項債券發行和使用,到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再到所有化債政策,從中央財政到各地方,源源不斷的資金為國家重大戰略部署落地、經濟社會發展注入強大動能;優化稅費優惠政策;組織開展製造業新興技術改造城市試點,20個城市納入首批試點;實施科技創新專項擔保計劃,加大國家融擔基金對科技型中小企業風險分擔和補償力度。
各地多措並舉,充分發揮財政資金“四兩撥千斤”的作用。安徽的這家高端裝備製造企業,這兩天正忙著新産線的設備安裝和調試。負責人告訴記者,這條産線可以為高能耗的工業企業實現20%到50%的節能率。
安徽沃弗永磁科技有限公司總經理 吳靜:投資預計在1億元左右,企業自主資金至少要達到30%以上才能夠啟動新産線建設。
針對創業期科技型企業信用不足、預期不夠、難獲貸款的融資困境,安徽省財政廳安排9億元支援設立運作安徽省科技擔保公司,增強科技擔保信用培育功能,撬動更多金融資源投向科技創新領域。
在四川,財政部門整合資源,設立高品質發展基金、重大戰略任務財力保障基金等,集中力量辦大事。
四川省財政廳廳長 陳書平:把分散到各個部門的一些專項資金,按照一定的比例進行統籌集中,用於一些重大戰略,比如説成渝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部署基地的建設等重點政策的落實,增強財政的調控能力。
今年,我國順利發行1萬億元超長期特別國債,支援國家重大戰略實施和重點領域安全能力建設。三季度出臺所有財政增量政策,供需兩側發力,加快實施進度。同時,更大力度防範化解重點領域風險,11月,多渠道統籌資源,推進落實所有化債方案,安排6萬億元債務限額置換存量隱性債務,支援融資平臺改革轉型,疊加運用多種工具,推動房地産市場止跌回穩。
國家賬本上“民生含量”不斷增加
就像每個家庭都有小賬本一樣,國家也有個大賬本。在國家的這個賬本上,除了經濟建設,財政資金還花在了教育、醫療、社保和就業等眾多領域。在我國,財政支出中約有70%以上用於民生。今年,財政資金的“民生含量”不斷增加。
今年積極財政政策的一大亮點:在今年發行的超長期特別國債中,有3000億元用於大規模設備更新和消費品以舊換新,特別是加大汽車報廢更新、家電産品以舊換新補貼力度,明確資金使用負面清單,讓“真金白銀”直達消費者。
今年中央財政對地方轉移支付超10萬億元,其中,縣級基本財力保障機制獎補資金增長8.6%,將更多的資金用於補充地方財力,支援各地兜牢基層“三保”底線。
新疆維吾爾自治區財政廳廳長 郝磊:我們始終將基層“三保”(保基本民生、保工資、保運轉支出)作為預算安排和財政支出的重中之重,進一步推進財力下沉,增強基層財力,探索建立全鏈條“三保”機制,常態化開展“三保”支出預算執行、庫款保障等預警研判,確保基層財政平穩、健康、可持續運作。
不僅如此,今年,財政部將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財政補助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670元,提高城鄉居民基礎養老金全國最低標準,新增一批公立醫院改革與高品質發展示範項目,增加優撫對象等人員撫恤和生活補助等。
5月,財政部提高了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生活補助標準,加大農村學校校舍維修改造補助力度。在全國範圍內實施三大糧食作物兩種農業保險政策,更好保障種糧農民收益。
國慶節前,財政部門向1100多萬困難群眾發放一次性生活補助。10月,財政部等部門提高了高校學生資助補助標準並擴大政策覆蓋面,上調國家助學貸款額度、調減貸款利率。
住房和民生有著密切的關係,11月,財政部明確與取消普通住宅和非普通住宅標準相銜接的稅收政策,推進專項債券支援土地儲備和收購存量商品房用作保障性住房等工作。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