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吳曉靈:完成金融體制改革需做四大努力

  • 發佈時間:2015-05-23 11:54:38  來源:中國網財經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波

  中國網財經5月23日訊 2015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新常態、新金融”23日在清華大學開幕。會上清華大學五道口金融學院理事長兼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聯席院長吳曉靈發表題為“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創新發展”的主題演講。吳曉靈表示,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決定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才能促進中國經濟成功轉型,促進中國經濟創新發展。

  以下為演講全文

  女士們、先生們,非常高興今天再一次站在這個舞臺上和大家共同交流,今天的主題是新常態、新金融,剛才龍永圖先生非常精闢闡述了在這一個新的時代當中中國的對外戰略,他提出:我們要和世界一起建立一個世界的命運共同體。五道口金融學院的宗旨就是培養金融領袖,引領金融實踐,共建民族復興,促進世界和諧。三年前我們定下來這樣一個學院的宗旨和當今國家對我們的需要是一樣的。剛才龍永圖先生提出我們學院要為中國走向國際、為中國和世界一起建立命運共同體培養後來的人才,培養金融的人才。今天借此機會我想講一下國內的問題,談一談在新常態下金融業所面臨的任務。主題是“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促進經濟創新發展。”

  在市場經濟環境中,金融資源的配置效率決定了社會資源的配置效率。間接金融中銀行主導金融資源的配置,銀行的經營管理水準影響著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直接金融中市場主導金融資源的配置,資本市場的完善程度影響著社會資金的配置效率。美國是一個以直接金融為主的國家。對歐洲銀行業壟斷的懼怕,使得美國的銀行業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受制于單一銀行制度的約束,而工業化時代的到來促成了美國資本市場的發展。了解美國金融史的人都知道,在美國的銀行業在

  很長一段時間內實行的是單一銀行制,不允許銀行跨州經營和設立分行,而且美國幾次想建立中央銀行都被否定過了,只有到了1913年,在巨大的金融危機之後,美國才建立了美聯儲,因為到美洲來創業的人們對歐洲金融資本對市場的壟斷有深刻記憶的,他們非常怕銀行壟斷市場,因而對銀行業的跨州經營、銀行過度強大有深深的提防之心。

  在經濟發展過程中,特別是在工業化時代,需要資金的投入,需要資本的積累,靠單一資本的積累難以適應大工業化發展的需求,於是人類創造的股份制、創造了股票市場、創造了資本市場。發達的資本市場成就了工業化時代以規模效益為主的産業發展,也成就了資訊化時代創新型企業的發展。在上個世紀,鋼鐵、鐵路資本密集型行業發展的時候,資本市場的發展為他們籌集了資金,而在上個世紀70、80年代,當科技新興發展的時候,創業資本、風投成就了矽谷,使得美國把先進的科學技術轉化為生産力,促成了美國成為世界上技術領先的國家。

  歐洲是間接金融為主的地區,資本市場發展與美國的差別在一定程度上影響著經濟的活力。許多科技創新源自歐洲卻在美國得以實踐並産業化。

  計劃經濟時代的中國,把銀行作為社會經濟的薄記機關,信貸資金的計劃管理是國家管理國民經濟的重要手段。從而形成了我國銀行業管理經濟的思想重於服務經濟的思想;形成了重視對企業的服務超過對居民的服務的傳統。我們國家在上個世紀90年代的時候,四大商業銀行還都是國務院會議重要的參與者,我們經常通過信貸資金的匹配來影響中國經濟的結構,應該説我們國家一個間接金融為主的國家,一個以銀行為主的國家,銀行信貸的配置影響著整個國民經濟資源的配置。而且我們國家從剛一開始的時候就把銀行作為國家管理經濟的工具,因而對老百姓的服務僅僅局限于積極參加儲蓄支援國家經濟建設這樣一個範圍之內。我們的老百姓一直沒有支付工具,到了90年代之後才逐漸開展允許老百姓開個人支票,但個人信譽還沒有充分建立的時候,誰敢接受個人支票呢?後來就出現了借記卡和信用卡,於是中國的支付手段跳過了支票階段,直接進入到了卡機電子化的時代。這一時代儘管老百姓有了支付工具,但是服務的面並不夠大,服務並不便捷,也就成就了當前網際網路時代第三方支付體系的發展,給網際網路金融留下了一個很廣闊的發展空間。

  市場經濟的不完善,銀行治理結構、經營機制的不健全和服務意識的欠缺,使得我國信貸資源配置效率不高,而直接融資的不發達更是阻礙了投資者和融資者的聯接渠道。於是出現了中國資金多而又融資難、資金多而又社會融資成本高的局面。改革開放增加了居民財富積累,高額的居民儲蓄為中國提供了投資的源泉,但如何提高投資的效率、提升中國經濟增長的品質,是經濟新常態下我們面對的挑戰。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是應對挑戰的重要措施,金融體制改革的重要任務,我認為如果要是完成這樣的任務,希望從以下幾個方面作出努力:

  首先,在完善宏觀調控的同時,要更加注重搞活市場投融資活動。

  我們國家的經濟杠桿率已經在全球上比較高的,在市場杠桿率過高情況下,加大銀行信貸投放是飲鴆止渴的不智行為。中國經濟進入了新常態,如何使中國經濟能夠平穩、健康地發展,我們要調結構、要提高經濟增長的品質,但這是一個痛苦的過程。在這個過程當中,我們的著力點應該是什麼方面呢?是向中央銀行要資金放水呢,還是我們應該痛下決心把我們的結構調整的更好,讓我們的新技術能夠應用到實踐當中去呢?我認為應該是後者。説一個數字大家應該知道,從1949年-2008年,銀行系統一共投出的信貸是30萬億,但從2009-2014年銀行系統投出的信貸是50萬億,這樣的信貸投入難道還不夠多嗎?難道我們在經濟轉型的時候還要要求增加銀行信貸嗎?我想中國不缺錢。現在只要有一個P2P平臺出來,只要一個眾籌的平臺出來,不管他們做得規範不規範,許多資金就到那裏去了。我們一些非法集資動輒幾十億、上百億,中國不缺錢,中國缺的是把這些錢通過合法的渠道、通過有效的渠道投入到實體經濟當中去,投入到需要資金的方面去,因而控制貨幣、搞活金融是中國經濟走出困境的唯一齣路。

  中國市場不缺錢,缺的是把資金引向實體經濟的制度安排與運作機制,要素價格的市場化是關鍵。要想讓中國金融配置資源的效率提高,除了資金的價格以外,實體經濟的價格信號也必須是準確的,才能夠使我們的資金配置對效益的判斷是準確的,包括土地、能源、原材料、勞動力等等一般商品價格,價格是準確的資金的信號才能正確反映市場的供求。

  第二,要強化市場主體財務約束,讓資金價格反映資金的使用效率和風險狀況。

  財務軟約束的市場主體會佔用過多的金融資源,對其他市場主體有擠出效應。現在地方融資平臺、大型國有企業比較容易獲得資金,而一些中小企業以及創新型企業獲得資金的難度就會比較大一些,儘管由於今年新《預演算法》實施對地方政府融資平臺的融資産生了一定約束,但是政府融資和國有企業融資的容易程度遠遠高於中小企業,還有一些“僵屍”企業該退出市場而沒有退出市場,這些都佔用了過多的資源,我們從2008年到2014年6年時間之內投入了50萬億的資金,這些資金都到哪去了?這個資金的配置效率不是非常之高。

  或明或暗的剛性兌付抬高了無風險收益率水準,加大了社會融資成本。社會的無風險收益率水準應該是國債利率,但是很多理財産品、一些信託計劃,還有一些債券有比較高的利率來吸引資金,但當出現風險的時候卻不能夠容忍這些風險的充分暴露,現在有個別小的在暴露,但使得這些高風險但又獲得高收益的産品在市場參與者心目當中立下了一個標桿,它的無風險收益率水準,以此為標桿,而不是以國債為標桿,抬高了整個社會無風險收益率的曲線,加大了社會融資的成本。

  分清風險責任,做好社會保障,有序打破剛性兌付是我們讓市場發揮決定性作用,提高市場效率非常重要的一環。我們的很多金融産品之所以不能夠打破剛性兌付,很重要的原因是因為我們沒有分清各個産品的法律責任,沒有明確它的風險承擔的責任,因而當出了風險的時候,難以下決心讓投資者承擔風險。而且我們要做市場出清的時候,必然會遇到一些勞動力的失業,必須做好社會保障工作,做好社會政策的兜底。在一個經濟困難的時期,只要把窮人的事情做好了,把低收入人群的生活安排好了,社會就是安定的,社會才能成功轉型。

  第三,要尊重居民財富自主權,提高直接融資比重。

  金融活動是居民財産權的運用,以資訊披露為中心,嚴厲打擊虛假資訊、資訊欺詐,維護市場秩序,構建無縫對接的多層次資本市場,是直接融資健康發展的基礎。

  當前的重點應是發展場外市場,特別是新三板區域股權市場和券商櫃檯市場。財富管理市場是今後直接融資的重要組成部分,目前的各類理財産品其本質是資金信託,明示法律關係才能建立風險自擔的市場秩序,是依法治市的基石。到現在為止,銀、證、保、信、基做的理財産品其本質是信託,其本質是公募或私募基金,到現在金融業都沒有形成共識,這是我們市場錯亂的一個非常重要的理念原因。堅持不重復徵稅和公平稅負的原則,鼓勵以VC/PE為代表的集合投資計劃的發展和眾籌的發展,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暢通融資渠道。我們在扶植實體經濟發展過程當中,非常重要的一個金融工具就是集合投資計劃,特別是私募股權投資計劃,矽谷之所以能夠成為矽谷,就是因為有風險投資對這些新技術的扶持,第一輪融資很可能就是十萬美元也或是百萬美元、千萬美元,沒有最初的風險投就難有新技術和小企業創立的開始,也就沒有這些企業的成長,能夠上到二級市場融資的企業起碼應該在場外市場進行兩三輪的融資之後才可能成長、壯大和成熟。所以我認為我們的資本市場不要眼睛都盯著公開上市的市場,應該把更多的注意力和眼光放在場外市場上,給每一個想創業的人以股本融資的機會,給每一個股份制的企業以多輪融資、逐步成長的機會。這樣才能夠實現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網際網路、大數據雲計算移動支付等資訊技術的發展為金融業降低融資成本創造了技術條件,以包容的心態鼓勵創新,以賣者盡責、買者自負的精神參與創新,中國的金融業才能在資訊化時代提高資源配置的效率。

  第四,加強金融市場基礎設施建設,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

  金融市場的基礎設施包括:資金的支付清算體系;金融産品的登記、託管、交易體系;金融業綜合統計體系。只有建立了資訊集中和共用的金融宏觀審慎管理框架,建立跨市場的分析、監測制度,才能夠有效防範和化解金融風險,守住不發生區域性、系統性金融風險的底線。

  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才能促進中國經濟成功轉型,促進中國經濟創新發展!謝謝大家!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