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中國式現代化,必須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剛剛落幕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要把推進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有機結合起來,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
中共十八大以來,中國組織實施了人類歷史上規模空前、力度最大、惠及人口最多的脫貧攻堅戰。中國這個擁有14億人口的世界上最大的發展中國家,完成了消除絕對貧困的艱巨任務。然而,城鄉區域發展不平衡是中國高品質發展的一個痛點和難點,只有全面推進鄉村振興,徹底消除城鄉差距才能真正實現城鄉區域均衡協調發展。
會議強調,做好明年經濟工作,要“統籌新型城鎮化和鄉村全面振興”,堅持不懈抓好“三農”工作。
北京大學鄉村振興研究院院長雷明指出,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為下一步鄉村振興工作勾勒出實施框架:進一步指明目標,明確樣板,確立重點。即學習運用“千萬工程”經驗,錨定建設農業強國目標,建設宜居宜業和美鄉村。同時,確立了工作重點:以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確保不發生規模性返貧為底線,以提升鄉村産業發展水準、提升鄉村建設水準、提升鄉村治理水準為重點,強化科技和改革雙輪驅動,強化農民增收舉措,集中力量抓好辦成一批民眾可感可及的實事。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將鄉村振興戰略與新型城鎮化戰略,鄉村振興戰略與區域協調發展戰略有機結合。”雷明表示,這將全面促進各類要素雙向流動,全力推動以縣城為重要載體的新型城鎮化建設,真正形成城鄉連體共生、融合發展新格局。同時,可以充分發揮各地區比較優勢,優化生産力佈局,按照主體功能定位,積極融入和服務構建新發展格局,實現區域協調發展、區域協同發展。
多年來,中國的城鄉差距問題一直存在。中國城鄉發展不均衡不協調,農村發展遠遠落後於城市。雷明坦言:“儘管目前已有不少的城鄉融合,但二元結構的邊界特徵依然存在,‘兩張皮’的結構特點依然突出,成為鄉村振興、城鄉統籌一個必須跨過的坎兒,面對新階段、新任務,現在是時候要真正解決這一問題。”
如何形成城鄉融合發展新格局?雷明表示,從目前看,關鍵還是要充分發揮城市作用,離開了城市,離開了二産、三産,只是“就鄉村而鄉村”,僅“就農業而農業”是不夠的。鄉村振興強大引擎還是要靠城市,要靠二産、三産,要靠新型産業業態,更要靠城市的人、財、物各類要素,特別是要靠城市巨大市場的“推、拉、融”來實現。
“鄉村振興不能僅僅局限在鄉村,也需要與城鎮化同步推進。”中國人民大學農業與農村發展學院教授、中國扶貧研究院院長汪三貴接受中新社記者採訪時表示,要把農業建成現代化大産業,需要大量農民進城變成城鎮人口。新型城鎮化,不是建大城市,是以縣以及一些規模較大的鎮為中心,吸引大量農民進城。現在農村常住人口占比約為35%,顯然農村的人口規模與創造的財富規模不相適應。農村要發展規模化、專業化、現代化的生産經營主體,推動農業現代化。
汪三貴説:“對於進城的農民,需要通過城鎮提供包括新型服務業、農産品加工業等在內的更多勞動密集型富民産業,發展鄉村新業態新産業,通過城市的集聚,為這些人口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這對未來是非常重要的。”
雷明認為,還要進一步統籌城鄉公共服務體系建設,提高鄉村公共服務水準,提升鄉村基礎設施水準,改善鄉村生活環境,縮小城鄉差距。同時,消除制約城鄉融合的體制機制障礙,統籌城鄉發展政策,優化城鄉區域佈局。強化城鄉交流互動。通過政策扶持,引導和支援農民返鄉創業。
汪三貴説,這次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提出要“探索建立糧食産銷區省際橫向利益補償機制”。糧食消費區生産糧食有限,主要生産效率高和能增加財政收入的非農産品和服務,通過給予糧食産區補償,可以進一步提高糧食生産者的積極性和糧食産區地方政府的積極性,這對穩定糧食生産非常重要。(
(責任編輯:王晨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