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我國經濟回升向好,高品質發展紮實推進。經濟回升向好,離不開金融支援。作為金融資源對接實體經濟的執行者、主力軍,廣大金融機構近年來通過優化結構、合理讓利,不斷在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發力。
當下,實體經濟發展呈現諸多新特點,對金融機構的服務方向、水準提出了新的需求。專家認為,金融機構需要進一步找準自身定位,加快自身發展轉型,調整優化金融供給,進一步促進實體經濟與金融的良性互動。
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以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近年來,銀行、保險等金融機構錨定經濟社會發展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持續優化資源配置、提升金融服務適配性。
中國證券報記者從業內了解到,金融機構特別是大中型機構紛紛把更多金融資源向科技創新、先進製造、綠色發展、鄉村振興、普惠小微等領域傾斜。
科技創新活躍、數字技術對經濟發展的影響加深、發展方式綠色低碳轉型的步伐加快、全球貿易格局變化之下産業鏈供應鏈穩定性面臨挑戰、消費和投資相互促進的良性迴圈有待形成……當前,實體經濟發展過程中,呈現諸多新特點。
實體經濟發展的新特點,也對金融服務提出了新的需求。多家大型金融機構近日表示,圍繞穩增長、擴內需等目標,將開發更多精準適配的金融産品,更好滿足不同行業、企業的差異化融資需求,為各類經營主體和創新主體提供多層次金融服務,積極為雙邊、多邊經貿合作搭建平臺,以金融力量維護産業鏈供應鏈穩定。
同時,統籌推進存量風險化解和源頭風險管控,也是當前眾多金融機構的重點工作。多家銀行表示,將支援地方債務風險化解,優化房地産信貸結構,做好保交樓金融配套服務和保障性住房等“三大工程”建設金融服務,推動房地産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科技創新等方面支援力度將加大
“金融機構一方面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投放力度,另一方面讓利於企業,這對於增強企業發展信心、穩定市場預期有著積極的意義。”華中科技大學經濟學院教授左月華表示。
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副院長張偉表示,近年來,我國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持續推進,金融服務的品質、效率、普惠性大幅提升,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取得重要成果。在金融改革、金融業國際競爭力和影響力等方面亦有顯著提升。金融業有力支援了經濟的高品質發展。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引導金融機構加大對科技創新、綠色轉型、普惠小微、數字經濟等方面的支援力度。業內人士預計,未來,金融服務高品質發展的落腳點還將聚焦上述領域,並覆蓋更多關乎國計民生的重點領域和薄弱環節。
以科技創新這一重點領域為例,進一步暢通科技型企業融資渠道、提高科技型企業融資便利性和安全性,做好科技金融,正在成為金融機構紛紛發力的方向。工商銀行表示,將進一步貫通服務好創新主體、創新鏈條和創新生態,助力培育更多新質生産力。中國銀行表示,將聚焦重點産業、重點客群,支援重大技術攻關和戰略性新興産業成長;從科技企業不同階段的金融需求特點出發,提供覆蓋貸款、投資、保險等全生命週期的金融服務。
金融機構轉型提速
為了更好服務高品質發展,金融機構也需要進一步增強自身韌性、釋放健康活力,找準服務實體經濟高品質發展和實現自身高品質發展的結合點,在支援構建新發展格局的同時加快自身發展轉型。
“進一步提高金融服務質效,一方面需要優化結構,包括發展與國家戰略方向契合的科技金融、綠色金融,以及支援薄弱環節的普惠金融、養老金融;另一方面是品質和效率的提高,很大程度依靠數字金融的創新和發展來實現。”上海金融與發展實驗室主任曾剛説,“這兩大方面共同構成了金融機構未來重點發展方向。在此過程中,金融機構也能通過支援實體經濟的高品質發展來實現自身的高品質發展。”
中國人民大學財政金融學院副教授黃勃認為,進一步提升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質效,應當更好發揮金融機構的仲介作用,充分明確對金融機構的定位,積極支援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區域協調發展戰略等,找準金融服務重點,拓展金融服務的廣度和深度,滿足國家整體戰略發展和人民福祉的需要。此外,還應加大對金融科技和數字化轉型的投入,推動場景創新、拓寬行業邊界、優化服務內容,深度激活金融業發展新動能。
(責任編輯:張紫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