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12日訊(記者 郭偉瑩) 2021年全國兩會已經閉幕,但養老等熱點話題仍然值得關注。2021年政府工作報告也明確提出,促進醫養康養相結合,穩步推進長期護理保險制度試點。
多年來,保險業一直在積極探索佈局康養生態,目前已有十余家保險機構投資建設養老社區,先後有數十個項目落成。例如,泰康集團旗下的泰康之家、大家保險集團旗下的首厚大家、太保集團旗下的成都國際頤養社區等。
但實際上,養老産業的發展仍然任重道遠。根據大家保險與數字100兩會養老主題聯合調研顯示,54%的子女傾向自己照顧父母養老;僅有8%的子女選擇父母在養老機構養老,而其中選擇父母入住私立養老機構的比例僅佔2%。此外,從調研結果中還可以看出,選擇家裏沒人照顧才讓父母入住養老機構的子女比例高達82%。
除養老觀念亟待提升之外,養老服務標準參差不齊也是制約我國養老産業發展主要難點。從調研結果可以看到,子女不選擇養老機構的原因中,與養老機構的基礎設施條件和服務水準相關度較高。其中,飲食差佔比32%、條件臟亂差佔比34%、護理人員年齡偏大佔比12%;照料不細緻佔比54%、醫療護理水準差佔比34%、擔心工作人員虐待佔比45%、擔心養老院娛樂活動少無法滿足精神需求佔比29%。
而在今年的兩會期間,眾多代表委員也對養老問題的發聲有了新內涵,指出養老不僅要“老有所養”,還要全社會多方共同參與,實現高品質養老、差異化養老。
業內人士指出,對於保險業來説,目前已逐步摸索出保險與康養服務的嫁接模式,將過去單純的“現金”給付,演進為“現金+服務”給付。消費者通過購買指定的保險産品,既可以提前做好財務規劃和風險分散,又可以鎖定優質的康養服務資源,實現無形保障與有形服務的有效融合。
大家養老保險總經理賀寧毅表示,面對百萬億級的養老市場,對於養老這樣的民生大事,我們不能跑馬圈地、追求短期利益,而要做到重服務、重長遠、特色化經營,為各種收入人群在長壽時代提供適合的商業養老産品和服務。
大家保險集團總精算師兼大家養老保險股份有限公司總精算師鄒輝認為,保險公司要在四個方面積極作為。首先是創新産品。解決養老保險問題的關鍵在“供給側”,而“供給側”的關鍵是産品的真正適銷對路。既要産品設計上對準真實需求,産品定價上考慮允許浮動利率,也要適當提升養老金資産中權益投資比重,提升養老産品回報,抵抗長期通脹,物有所值。其次是專業化的服務。老齡化社會的養老需求不單純是産品,更呼喚由專業的機構和服務團隊所提供的與之匹配的優質服務。第三是品牌。最後是科技賦能。數據驅動等技術不僅可以實現對客戶需求的精準把握,推動行業數字化轉型,還可以解決産品同質化、監管難等問題。
泰康保險集團副總裁、泰康線上CEO劉大為建議,充分發揮保險業,特別是網際網路保險的作用。將保險作為支付和連接手段,鼓勵保險公司建立自有醫療健康和養老的服務能力,鼓勵保險與醫療健康機構數據互聯互通,與社會的醫養服務資源形成良性互補,形成保險和服務結合的新生態,一方面為民眾提供對抗風險的金融和服務綜合解決方案,另一方面發揮保險對醫療、藥品、健康管理、養老等行業的撬動作用。
(責任編輯:孟茜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