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3月5日訊(見習記者 王金瑞) 2021年全國兩會如期舉行。中國網財經記者了解到,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銀行南昌中心支行原行長張智富帶來了一份關於做好《金融業發展和改革“十四五”規劃》編制工作的建議。
張智富認為,面對“十四五”期間可能出現的新的機遇與挑戰,金融業需認真貫徹新發展理念,服務結構性改革,爭取與經濟成長實現共贏。為此,張智富就“十四五”金融業發展提出如下建議:
一是以直接融資為突破,補齊金融短板。加大對優質民營、中小企業的精準扶持力度,不斷完善民營、中小企業上市梯隊建設,加強上市輔導與定向扶持,盡力推動領軍企業上市赴科創板、創業板與新三板上市。積極引導金融機構加強項目儲備,支援優質民營企業擴大債券融資規模。建立區域性中小型資本市場,鼓勵發展風險投資基金和天使基金,積極做大股權融資。穩妥發展金融衍生品市場,健全風險管理機制,拓展市場深度。
二是以調整信貸結構為重點,加大重點與薄弱環節支援。“十四五”期間,金融業要圍繞構建雙迴圈新發展格局面臨的薄弱環節和突出短板,著力轉變傳統信貸路徑依賴,加大對新基建、新型城鎮化和先進製造業、現代服務業等重點領域和國家重大區域發展戰略的支援力度。根據科創企業、高技術製造業輕資産特徵,創新金融産品,提升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有扶有控地落實去産能金融服務,加強涉房信貸投放和集中度管控。金融機構要進一步聚焦“三農”、小微企業等經濟社會發展的薄弱環節,實現信貸包容性增長。
三是以貫徹生態文明理念為先導,發展綠色金融。“30·60目標”對我國綠色發展提出了明確要求,“十四五”期間,金融機構要充分發揮金融業在綠色項目資源配置、風險管理、市場定價方面的優勢,引導社會資金投向生態環保、節水節能、再生能源等綠色産業。完善綠色金融項目的認證及評級標準,鼓勵政府出臺對綠色項目財政補貼、稅收減免和金融優惠等激勵政策,健全配套措施,調動金融機構的積極性。鼓勵通過債券和票據市場滿足環保企業多樣化融資需求,積極研發碳金融、綠色基金、綠色保險等金融産品,構建多層次綠色金融市場體系。以綠色客戶為中心,加快綠色金融産品創新,推廣“畜禽潔養貸”、“林農快貸”等金融産品,強化複合型人才培養,服務好碳達峰、碳中和的戰略部署。
四是以夯實脫貧攻堅為支點,助力鄉村振興。“務農重本,國之大綱”。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鄉村振興中新主體、新要素、新業態日益涌現,特色農業、農業供應鏈經營等農村新型項目不斷發展,對金融資金的需求不斷加大。“十四五”期間,要大力發展鄉村數字普惠金融,下沉服務和創新産品,鼓勵農村金融機構在風險可控前提下,積極探索鄉村金融新模式,破解農村“貸款難、貸款貴”問題。強化農業農村綜合平臺建設,大力完善農村地區徵信體系建設,加快完成農村財産確權登記頒證等工作,健全抵質押配套機制,有效盤活農村沉睡資源,推動鄉村信貸市場穩健發展。加快農業擔保、農業保險的發展,建設有效可推廣的鄉村風險分擔機制。
五是以發展金融科技為引領,提升服務質效。“十四五”期間,一方面,金融業要加大科技賦能力度,進一步利用大數據、區塊鏈等金融科技,搭建線上平臺拓展低成本資金獲取渠道和滿足金融消費者個性化需求,推動線上線下業務一體化,進一步優化信貸、債權、票據、等業務流程和風險管理機制。另一方面,要積極推動監管科技在數字金融領域的探索與應用,平衡好防風險和促發展的關係,提升金融風險管理技防能力,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安全日誌、用戶行為分析、客群篩選,實時監測線上線下各渠道風險隱患,提升金融風險態勢全局感知、穿透分析和及時處置能力。
六是以防範風險為底線,維護金融穩定。金融安全是國家經濟安全的核心。“十四五”期間,面對全球金融市場波動加劇,要盡可能規避外部因素對我國金融體系造成負面衝擊,宏觀杠桿率的穩定或下降仍需長期努力。金融業需繼續努力做好自身信貸風險防控工作,建立不良資産嚴分類機制,加大不良資産處置力度,避免造成風險累積。金融機構要及時補充資本金,針對壓測結果提高撥備水準,增強承擔、消解風險和損失的能力。積極推動監管科技在數字金融領域的探索與應用,健全防範化解金融風險長效機制,完善系統性風險監管制度和金融安全網體系,更好地維護金融穩定。
(責任編輯:易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