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財經5月19日訊 今日上午,2018清華五道口全球金融論壇正式召開,探討中國金融的當下和未來。銀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表示,當前銀行業和保險業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和可行性。
他表示,改革開放40年,中國以開放促改革、以改革促發展。伴隨著中國經濟的騰飛,中國銀行保險業經歷了不平凡的深刻變革,發生了脫胎換骨的變化。但是,在中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快速發展的同時,外資機構的市場份額卻一直維持在較低水準。至2017年末,外資銀行總資産佔銀行業總資産比重僅1.32%。而不論在英、美等發達金融市場還是在俄羅斯、印度、南非、巴西等其他金磚國家,外資銀行資産份額均超過10%。與此同時,外資保險公司的總資産份額和保費收入市場份額分別為6.71%和5.85%,也維持在較低水準。雖然外資銀行業和保險業市場份額較低源自多方面因素,但不可否認目前仍存在制約外資發揮業務優勢的制度因素。
當前,國內外經濟形勢和利益格局已發生重大變化,我國經濟發展進入轉型階段,改革步入攻堅期,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具有現實的必要性。
一是從內部動力看,銀行業和保險業需要通過進一步擴大開放,提高金融資源配置效率,更好地服務實體經濟。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第16次會議上指出,建設開放型經濟新體制,要通過開放促進我們自身加快制度建設、法規建設,改善營商環境和創新環境,降低市場運作成本,提高運作效率,提升國際競爭力。中國經濟正處於轉型升級的關鍵期,經濟生活中“脫實向虛”的風險苗頭不容小覷,經濟發展需要金融開放強有力的支撐。擴大金融對外開放,將有助於利用好境內外兩種資源、兩個市場,更好地挖掘外資機構的特色金融服務,實現“以外促內”,在更大範圍內優化金融資源配置和提升金融服務效率。
二是從外部環境來看,中國經濟全球化發展和中資機構“走出去”要求實施內外一致的金融制度,建立公平、開放、透明的市場規則。當前,我國與美國、歐盟商談的國際協定均以準入前國民待遇加負面清單為基礎制定,對金融業開放、業務開放和市場開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國外發達經濟體對外資金融機構很少設有數量化的準入限制,部分國家因其機構在華受到限制而對中資機構準入採取嚴格對等措施,使中資金融機構海外發展受到影響。通過主動推動我國金融業對外開放,進一步提升境內金融市場的公平、公正和透明度,也有利於為我國金融機構境外發展創造更加有利的政策環境。
與此同時,中國金融行業已具備擴大對外開放的有利條件。
一是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體系已具備較強的綜合實力。剛剛講了系統重要性機構,這些機構都是世界五百強,其實我國位列世界五百強的機構遠遠要多,光是保險業現在就有六家,有的機構還沒有上市,如果上市的話可能還會進一步的增加。
二是我國對國際金融規則制定權和話語權逐漸增大。中國在全球金融規則制定的主導機構--金融穩定理事會(FSB)中擁有3個席位,和美國一樣多;如果加上香港地區的席位,中國是世界上擁有席位最多的國家。
三是我國銀行業保險業監管能力獲得國際認可。IMF和世界銀行開展的金融穩定評估,對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水準均給出高度評價。2018年2月,原保監會負責人作為新興市場代表,首次當選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執委會副主席。副主席的席位是我們花了多年工夫才拿下來的。此前國際保險監督官協會主席永遠是歐洲人佔著,副主席永遠是美國人、日本人。這次,我們以新興市場的名義堅決要求專門設立相關機構負責整個新興市場保險監管的一些規則制定的協調等事務。同時,我國保險監督管理機構還是國際養老金監督官協會執委。所以説,我國銀行業和保險業監管能力和話語權有了很大的提升。
中國有句古話,叫“流水不腐,戶樞不蠹”。以前,中國的經濟就像一葉小舟,可以在湖泊、小河中航行,風浪大時可能還會有風險。現在,中國經濟已經發展成為萬噸巨輪,一定要到更廣闊的大江大海中,才有更大的發展空間。所以,通過對外開放,我們可以增強中國金融系統的活力,提高資源分配的效率。這也是我們推動銀行業保險業對外開放的重要目標。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