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不斷深入實施。正在北京參加十二屆全國人大五次會議的部分代表表示,西部地區的創新要立足於自身傳統優勢,不能盲目去追求高精尖。
全國人大代表、廣西柳州市委書記鄭俊康説,柳州傳統産業比重大,但傳統産業不等於“夕陽産業”,關鍵是産品有沒有創新,是不是適應市場的需求。
鄭俊康説,2016年廣西柳州汽車産銷245萬輛,創歷史新高,在全國城市中汽車産量保持前三。“這一成績的取得,靠的是企業自身不斷追求創新和升級。”
在位於廣西扶綏縣渠黎鄉的甘蔗良種基地,一個甘蔗新品種——“中蔗1號”今年3月開始規模化種植試驗。“中蔗1號”是由全國人大代表、廣西大學教授陳保善帶領的團隊培育出的新品種。
由於經常下鄉與農民打交道,有人將陳保善稱為“廣西最有技術含量的農民”。陳保善説:“傳統領域的創新也會影響很多人。以農業為例,一棵作物的背後是一個産業,一個産業又牽連著千萬戶農民家庭。一個創新品種可能會提高千萬戶農民的收益。”
提到創新,陳保善説:“創新需要有一個好的大環境。”回國近20年,陳保善覺得創新大環境越來越好了。“創業創新沒有好土壤,就像種子撒到了水泥板上。”陳保善説,如今國家對創新越來越重視,一些束縛創新的體制機制瓶頸也在逐漸破除,“有了創新大環境的‘好土壤’,就不愁科技種子不生根發芽,長得好。”
“西部地區的創新特別要立足於自身産業優勢。”陳保善發現,西部地區科研成果少、創新能力弱、技術供給不足、企業和産品缺“筋”少“魂”,成為制約創新的短板和軟肋。“創新不可能一蹴而就。希望在創新投入方面重視創新土壤培育,不斷激活新的創新動能。”
“部分中西部省區由於經濟實力相對薄弱,創新支撐能力不強,創新基礎較差成為制約産業發展的瓶頸。”全國人大代表、江西省水利科學研究院副院長傅瓊華建議,加大對欠發達地區支援力度,從意識創新、方法創新、管理創新、技術創新等多個方面引導和幫助地方和企業走出“不會創新”的困境。
“企業要想不被淘汰出局,就得靠技術創新。靠創新才能帶來乘數效應、催生化學反應。”全國人大代表、廣西玉柴機器集團有限公司董事局主席晏平説,要把“創新”融入企業的血液意識裏。“如今,簡單的技術創新已經不能保證企業立於不敗之地。創新需要貫徹製造技術、研發體系乃至整個産業鏈,形成系統性創新。”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