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中國民營企業海外並購金額第一次超過國有企業。
國際並購、海外建廠、産能合作,中國民營企業“走出去”早已出發但也遇到不少難題。今年全國兩會期間,多位企業家圍繞著民企全球佈局建言獻策。
跨境金融“得跟上”
已先後在越南、泰國、巴西等國投資建廠的宗申産業集團董事長左宗申是民營企業“走出去”的“先鋒軍”之一。
他告訴中新社記者,宗申未來的發展聚焦于“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在這些國家,該企業近年來重點投入的新能源、清潔能源摩托車還有很大發展空間。“但中國的跨境金融並不配套”,左宗申説,這是企業“走出去”的最大障礙。
持相近意見的,還有全國政協委員、聯想集團董事長楊元慶。楊元慶説,近年來企業“走出去”步伐大大加快,跨境金融服務發展滯後是一道坎。
楊元慶建議,應鼓勵商業銀行與開發性金融機構(亞投行、金磚國家銀行、絲路基金)緊密合作,以定向寬鬆、稅收優惠等手段,支援“一帶一路”等項目投資,建立一站式綠色服務通道。
搭建“走出去”系統生態
在強調金融支援的同時,民營企業家還呼籲要為企業搭建走出去的“系統生態”。
全國政協委員、伊利集團董事長潘剛指出,應儘快落實“推進國際貿易和投資自由化便利化”,從政府層面解決一些企業自身無法處理的難題。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建中央副主席辜勝阻指出,要形成良好的企業海外拓展生態環境。
在辜勝阻看來,這一生態包括四個方面:一是建立私募股權基金等更多直投基金,擴大直接融資比重;二是外交、商務等部門應提供更多風險預警方面的公共服務,鼓勵企業“抱團發展”;三是構建國際化的仲介服務機構和中間組織,為企業提供專業化的投資諮詢和維權服務;四是成立投資保險公司,強化風險評估、預警和管控,推進企業更好地“走出去”。
“走出去”與“引進來”相融合
在注重“走出去”的同時,全國政協副主席陳元也提醒説,還要吸引外國企業到中國發展,實現中國經濟與世界經濟的高度融合。
全國政協委員、三胞集團董事長袁亞非指出,中國的供給體系,總體上是中低端産品過剩,高端産品供給不足。所以海淘、海外代購才那麼“火”。“那我們就把這些好東西引進來,既促進了企業的轉型升級,也提高了供給的品質。”
三胞集團先後通過並購,將英國第三大百貨、歐洲最大的玩具商店、以色列最大的養老企業等引入中國。袁亞非認為,這種“走出去、引進來”的做法也是推動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落地的一種路徑。
全國政協常委、正泰集團董事長南存輝認為,“走出去”是公司從小到大、從國內到全球化的成長過程中的必由之路。他認為,海外投資、並購整合只是第一步,關鍵是要把好的做法、經驗“拿回來”,因為中國民企紮根的地方還是中國市場。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