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雅瑩集團總裁張華明 中國網財經 金易子 攝
中國網財經3月12日訊(記者 金易子)“振興實體經濟”無疑是今年兩會上的熱點。在政府工作報告中,“以創新引領實體經濟轉型升級”被列為了今年的重點工作任務之一。“談起實體經濟,我們總是會優先想到其研發設計和生産製造環節,而對零售端重視不足。”全國人大代表、浙江雅瑩集團總裁張華明指出。
身為服裝行業的“老兵”,張華明對實體零售業的現狀和困惑有著頗為深刻的理解。在此次兩會上,他提交了相關建議。而對於其所處的服裝行業,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專訪時,張華明指出,儘管面臨著新的挑戰,但作為紡織大國,未來仍將擁有巨大發展空間。他認為,破解當下困局可以從“內”與“外”兩方面入手。
扶持製造業零售端有利於打造中國品牌
近年來,關於實體零售業的討論亦不絕於耳。據統計,實體商品銷售額佔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的90%左右,創造了第三産業近10%的增加值和近20%的就業。
“實體零售業是商品流通的重要基礎,是引導生産、擴大消費的重要載體,更是繁榮市場、保障就業的重要渠道。”張華明認為。
張華明指出,實體零售業發展路徑大致可分為兩種:一種從製造業起家,創建品牌,再到拓展零售端,通過不斷擴大實體店舖的覆蓋面,實現品牌影響力和市場佔有率的擴張;另外一種模式,是一開始就從事零售業,從開店做生意開始,後來通過連鎖經營的方式走向全國,後期逐步自建産品供應鏈渠道。
其認為,前一種模式最終成功做大的代表性案例和經驗更多,“扶持製造業零售端,做強做大零售端,有利於推進製造業企業轉型升級,提振實體經濟,培育和打造中國品牌,推動消費回流”。
人才缺乏、成本高零售端面臨多重困難
儘管實體零售業有著頗為重要的作用,但不可忽視的是,對於其面臨的困難,關注度仍不足。張華明指出,如果不打通零售端最後一公里,製造業的轉型升級可能還將面臨“腸梗阻”。
他認為,目前零售端遇到的困難主要分為四方面:零售端經營成本高,人才缺乏,一些政策性障礙以及商標、品牌被侵權的威脅。
如在政策性障礙方面,張華明指出,製造業在研發設計、生産製造端國家有相應的比如對高新技術企業的扶持政策,但涉及到零售端,能夠享受到的政府扶持政策也相對較少。
記者了解到,浙江雅瑩集團創始於1988年,旗下擁有包括EP雅瑩、Double Love貝愛等服裝品牌,同樣處於實體零售業。在接受中國網財經記者採訪時,張華明也特別指出了當下服裝行業面臨的困惑。
“特別是中小型的服裝企業,目前遭遇了不少難題。”談起服裝業現狀,張華明指出,由於電子商務的快速發展,國外品牌的衝擊,與境外旅遊的興起等原因,中國服裝産業正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他指出,如今國外品牌進軍國內更加方便,國內民眾的消費水準、氣質品味也大幅提高,因此對服裝産生新的需求。
破解困局可從“內”與“外”兩方面入手
近30年在服裝行業摸爬滾打,張華明帶領下的雅瑩集團在服裝行業逐漸佔領一席之地。結合其實踐經驗,張華明為如何扶持生産製造型企業做強做大零售端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張華明建議,進一步加快財稅體制改革,切實為企業減負、增效,營造良好的軟環境;控制租金不合理高漲現象,考慮降低水、電費、物流費用,真正降低零售端的經營壓力。張華明認為,應做好城市和街區商業規劃和交通設計,讓兩者相匹配,創造良好的零售商業氛圍。
此外,張華明建議,加大多層次零售人才培養培訓機制,建立差異化的零售人才評估獎勵政策,提高零售管理人才創新能力;進一步擴大對零售企業的高新技術企業認定範圍;加大商標侵權的執法力度,擴大中國馳名商標認定路徑和救濟措施,建立起知名商標主動保護的機制,降低企業商標、品牌維權成本。
而對於實體零售業的發展,張華明認為,除了政府應營造良好的環境等外部措施以外,企業自身也應從“內”著手,提升其價值。
張華明以其所處服裝行業舉例。“企業需要加大對市場正確趨勢的把握和理解,比如可以加入有設計品味、有中國文化、中國元素的設計,這都是區別於國外品牌的競爭力所在;其次,管理要更加精細化,降低管理成本讓利顧客;第三,行銷水準、服務水準要進一步提升。”張華明指出。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