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習近平總書記在參加四川代表團審議時強調,必須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開創農業現代化建設新局面。這為中國破解“三農”問題指明瞭方向。
新形勢下,中國農業發展面臨的主要矛盾已經由總量不足轉變為結構性矛盾,主要表現為階段性的供過於求和供給不足並存,矛盾的主要方面在供給側。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關鍵是抓好“四個調”,即調優産品産業結構,調綠農業生産方式,調新農業産業體系,調順政府市場關係。
首先,調優農業産品産業結構。經過多年不懈努力,中國糧食安全和重要農産品供給得到了較為有效的保障。但從農業供給體系看,市場需求旺盛、適銷對路的高品質農産品,國內生産供給不足,或者供應成本高,許多國內需求漂洋過海,中高端農産品進口顯著增加;而一些“大路貨”品種,雖然國內生産供應充足,但賣不上價,甚至積壓滯銷。面對這些現實需求和潛在需求的變化,必須大力推進農業産品結構、産業結構的優化升級,把增加優質綠色農産品供給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壓減低端供給,增加中高端供給,必須狠抓農産品標準化生産、品牌創建、品質安全監管,加強産地環境保護和源頭治理,促進農産品供給品種和品質更加契合消費需要,使農業供需關係在更高水準上實現新的平衡。
其次,調綠農業生産方式。當前,農産品供給相對充裕,我們的農業增産再也不能以犧牲生態環境為代價,既不能欠新賬,還要想方設法還舊賬,為子孫後代留下更好的生存發展空間。要堅定不移貫徹綠色發展理念,推行綠色生産方式,修復治理生態環境,讓農業生産“綠起來”,走內涵式綠色農業發展道路。推進農業綠色發展要更多依託農業現代化的良種良法,搞精準農業、智慧農業,變大水漫灌為精準滴灌,提升要素利用效率,更多應用清潔技術,多施用環境友好的有機肥等,多搞綠色種植、迴圈種養、休耕輪作、生態修復,實行以水定産限産等,實現農業資源的高效利用、可持續利用。
第三,調新農業産業體系。隨著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和大宗農産品價格持續走低,支撐農民收入增長的傳統動能在逐步衰減,迫切需要有新的接續動力動能。近年來,以農村電商、休閒農業和鄉村旅遊等為代表的農村新産業新業態迅猛發展,有望為我國農業農村發展動力轉換、動能接續找到關鍵突破路徑。大力發展農村新産業新業態,要著眼于做強一産、做優二産、做活三産,推進一二三産業融合發展,讓農民深度參與社會分工分業,更多分享農業全産業鏈增值收益。要加快發展現代食品工業,發展産地初加工、精深加工,提高農産品加工轉化率和附加值,多渠道拓展農産品消費需求,切實做好“農頭工尾、糧頭食尾”這篇大文章。
第四,調順政府市場關係。唯有農産品價格真實反映市場供求情況,才能指引並調節農業生産資源配置和消費需求,才有望實現供需有效平衡匹配。近兩年來,國內農産品供需的一個突出矛盾是玉米多了,癥結在於臨時收儲政策常態化。當前,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首先要做好糧食等主要農産品價格形成機制和收儲制度改革。玉米臨時收儲制度改革是第一場硬仗,改革的基本思路是推進“市場定價、價補分離”,讓價格回歸市場,反映供求關係,同時建立生産者補貼制度。去年這方面已經邁出重要步伐,取得了重要進展。今年以來,國外進口的玉米數量明顯回落,國內外價差正在逐步收斂,市場機製作用逐步恢復。
(作者為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