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原諒我的不吐不快,不説出來,難受的很。”
上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經濟界別討論會上,“煤炭去産能”觸動了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陸啟洲敏感的神經。
擱以往,話説了也就説了。可是,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出現一句表述,“2017年,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産能5000萬千瓦以上”。
煤炭去産能,刀子再快,也是落在別人的行當上。可是,煤電去産能,刀子再鈍,也是落在自己的行當上。因此,陸啟洲的“煤炭去産能不能一刀切”的關切有“項莊舞劍,意在沛公”之感。
對於“去産能不能一刀切”的擔憂,全國政協委員、國家發改委原主任徐紹史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很正常的提議,我也認真思考過這個問題,大家的角度不同。”
對於電力行業去産能,徐紹史強調了一句話,“當下,電力行業必須轉換思路。”
搞電力的談煤炭去産能:行政手段必須是輔助
煤炭去産能去年搞得轟轟烈烈,且超額完成任務,但是陸啟洲有想法。
“煤炭去産能和去産量真不是一回事啊!”
在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經濟界別討論會上,聽全國政協委員、中國電力投資集團公司原總經理陸啟洲的解釋,很多全國政協委員來了興趣,管電的怎麼給産煤的提發展意見了?
“去産能與去産量,雖一字之差,但概念千差萬別。”陸啟洲委員打開了話匣子,“現在去産能政策只是簡單的一刀切,不管什麼煤礦,就讓你生産276天,最後産能的確降了,但是落後産能還在那!”
資料顯示,2016年2月5日,在煤炭去産能2.5億噸目標的背景下,國務院發佈《關於煤炭行業化解過剩産能實現脫困發展的意見》。意見提出,從2016年開始,按全年作業時間不超過276個工作日重新確定煤礦産能的規定。
在陸啟洲看來,“以去年為例,産量雖然控制住了,但産能還在上升。為了響應降産能政策,煤炭每個月生産的量都一樣,可是煤礦不能像其他企業那樣:上五天班,休息兩天,最後只有276個工作日來定産量。”
從實際操作看,陸啟洲認為,“用行政手段搞去産能,有時反而會大幅增加成本”,“去年8、9月份,煤炭非常緊張,特別是東北,為保證冬季供暖,臨時要求電力公司增加電量,但那時候根本調不來煤。最後為了解決問題,我們公司動用了大量社會車輛去增加煤炭供應,這是一種沒有按照客觀生産規律做的事,反而增加了成本” 。
陸啟洲建議,“行政手段去産能也能用,但必須是輔助地位,還是要更多依靠市場手段。”
剛卸任發改委主任的徐紹史這樣説:煤炭企業總體效率有改善
全國政協委員徐紹史剛剛卸任國家發改委主任,他對陸啟洲的疑問有著自己的看法。
從去産能的量級看,據徐紹史介紹,“去年原定的煤炭去産能目標是2.5億噸。央企本著必須淘汰落後産能、嚴控新增産能、優化存量産能的原則,最終實際完成了2.9億噸,超額完成任務,這一數據也被寫入了今年的政府工作報告。”
從去産能的實際效果看,在徐紹史看來,煤炭企業總體效率也得到了改善,“煤炭價格最低時,200多元/噸,整個行業虧損。由於去産能,去年價格回升,行業效益好轉。以上取得的成效,與國家發改委去年採取了很多措施有關。”
兩大爭議點解決之道:還是要向市場靠攏
不過,徐紹史坦言,“當前煤炭去産能之所以存在爭議,主要是價格波動和供需銜接還沒完善,需要一邊探索,一邊改革。”
在價格上,數據統計顯示,去年5月到11月,環渤海動力煤價格指數上演了一波史上罕見的快漲行情。去年11月,四家煤電央企簽署了一份煤價長期協議,將5500大卡動力煤的基礎價定在了535元/噸。
關於供需如何銜接,徐紹史以東北為例,“去年東北出現的能源供給矛盾,主要是蒙東産量下降所致,煤炭供應原來一天運輸量500萬噸,3萬多個車皮承擔運輸。但這幾年居然一個新車皮都沒生産,還有一部分掉出去進行了別的用途了,所以運能絕對跟不上。而且,那個時候大秦線在修建,每天不能保證24小時通行,東北的取暖煤就有點緊張。”
價格波動和供需銜接問題如何解決?
不少全國政協委員表示,從當前取得的成效看,去産能大方向是正確的,只是必須遵循邊探索、邊改進的市場化和法律化方向。此外,煤炭去産能還有關於産業佈局的問題,怎樣的設計才能更好體現市場化和法律化。
徐紹史透露,國家發改委正在進行多種探索,方向還是向市場化和法制化的靠攏。他的建議是:第一,建立中長期協議。以前這一提法做不到,但是現在煤電企業與煤礦簽訂一個協議,讓價格在一個區間波動,各方都不會有怨言;第二,276個工作日是産能儲備工作時間,煤炭企業可以自由調配;第三,要建立最低庫存和最高庫存的儲備制度;第四,政府與行業企業聯手調控價格的過度波動。
煤電産能痛點:新能源擠壓老産能落後
其實,陸啟洲的談話有一個重大背景:政府工作報告提出,“2017年,要淘汰、停建、緩建煤電産能5000萬千瓦以上”。
按照全國政協委員、工業和資訊化部原部長李毅中的説法,5000萬千瓦的數據説小也不小,説大也不大,因為我國整個火電裝機容量接近10億千瓦,5000萬千瓦大概佔到5%。
為什麼電力産能也要淘汰?
李毅中認為,經濟下行,電力過剩的狀況顯得比較明顯,最典型的就是開工小時數,火電機組一年正常開工5000小時,後來降到了4500小時,現在4000小時都不到。這説明火電行業是明顯産能過剩。
煤電去産能,繞不開煤炭企業與電力企業,這涉及兩類企業的供需銜接問題。
去年煤炭去産能時,電力企業是叫屈的。
不過,關於電力企業對煤炭價格的反應,徐紹史認為,“五大電力集團在前幾年煤炭價格低迷時賺得盆滿缽滿時,沒吭聲。去年以來,煤炭價格上去了,電力集團頓時覺得受了影響,就到處喊冤,給方方面面反映問題。煤電機組去年發電平均只有4270小時,其實,只要電企自身加強管理來提高效益,就會解決問題。”
那麼,電力行業該如何去産能呢?
“當下,電力行業必須轉換思路。”徐紹史指出,“電力行業去産能有一個缺陷,那就是‘十二五’期間,電力規劃是缺失的,當時批了一些項目,在河西走廊建立了很多光伏和風電項目,最後出現了消納能力跟不上,以及調峰能力的火電配套設施沒跟上。”
全國兩會召開期間,漢能控股集團董事局主席李河君在接受《國際金融報》記者採訪時表示,“按照我們一線的看法,分佈式發電馬上會出現爆髮式增長,這種爆髮式增長必須是八倍乃至十倍的增長。”
李河君表示,“如果分佈式發電出現爆髮式增長,如果完全實現平價上網,那麼就不用國家補貼了。”李河君堅信,五年內分佈式能源和移動能源會迎來爆髮式增長,規模會超越想像,煤電行業肯定會遇到巨大挑戰。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