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高校可在河北辦分校”
三地委員建言京津冀協同發展 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建議: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期間,已經上升為國家戰略的京津冀協同發展受到了三地委員的高度關注。在接受北京晨報記者採訪時,委員們圍繞教育、人才、污染防治等問題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京津有很多名牌大學,而河北知名高校不多,在短時間內打造名牌大學又不容易,可以考慮在京津冀一體化佈局下,由京津高校在河北建立分校。
産業一體化需人才一體化
全國政協委員、北京交通大學教授鐘章隊表示,京津冀一體化協同發展有幾個方面的需求。其中最重要的就是産業一體化佈局,在産業上要有互補,不能是單純競爭的。産業一體化佈局,在科技創新方面也要一體化,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産力,應該起到引領作用。
“現在國家一些重點科研項目,大多落戶在北京和天津,河北相對較少。科技一體化佈局,就需要相應的人才也要一體化佈局。”鐘章隊表示,他今年提交了關於京津冀協同推進“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提案,就是對未來京津冀人才一體化佈局提出了建議。國家高度重視和支援建設“雙一流大學”,就是一流的大學一流的學科,各省市都在佈局謀篇,開展頂層設計,這對未來京津冀一體化的人才佈局至關重要。
河北依然缺少高精尖人才
鐘章隊表示,最近看到的中國大學排行榜有一定的參考意義,排名前100的大學中,北京有24所,天津3所,河北一所也沒有,這反映出京津冀地區大學分佈嚴重不均衡。
北京有多所百年老校,在“雙一流大學”建設的時間維度上優勢非常明顯,大部分學校在世界都非常著名,但這些學校由於歷史的原因,辦學空間嚴重受限,會制約“雙一流大學”的建設,大部分學校都在其他省市力爭辦學空間,捨近求遠,效率不高。
而一個好的大學不是短期內能夠建成的,需要很長時間的文化傳承和辦校經驗的積累,需要社會的廣泛認同,需要經過長時間人才培養的檢驗,因此,河北在短期內打造世界一流大學的難度也比較大。
隨著京津冀一體化發展戰略的深入開展,三地産業一體化佈局效果逐步顯現,河北省需要大量高精尖拔尖人才,需要大量一流的科技創新基地,需要大量的成果轉化成新的産業、新的行業,短期靠河北省本身是解決不了的。
京津高校可在河北辦分校
鐘章隊建議,在京津冀一體化過程中,三地教育資源應該協同發展,打破目前由於行政地域歸屬而帶來的“人、財、物、資訊”等資源共用障礙。
北京、天津的高校可以採取“一校多區”的方式,避免捨近求遠,在河北發展分校或分院,也可以發展實驗室的分基地、分中心,建設實訓基地,統籌本科生、研究生、留學生人才培養,統籌科研、教學、實訓基地建設,真正實現三地“人、財、物、資訊”等資源的自由流動,為河北、環渤海發展提供優質的人才和科技支撐。
全國政協委員、天津大學教務處處長張鳳寶:
京津冀地區防治大氣污染不但要控制污染物排放,還要提高生態系統對污染物的吸附、化解能力。只有堅持兩手抓,才能取得較好的治理效果。
耕地能夠吸附污染物
張鳳寶表示,治理大氣污染,需要以提供生態系統服務功能為主,即能夠直接或間接改良區域生態環境、改善區域人地關係的用地均為生態用地。生態用地具有維護生物多樣性、保護和改善環境品質、減緩乾旱和洪澇災害、調節氣候等多種生態功能。
有關研究表明,河流、沼澤等水域類用地和耕地、園地、林地、荒草地等植被類用地具有調節空氣品質、吸附大氣污染物的能力,其中耕地的大氣污染物吸附能力與林地相當。“尤其在秋冬時節,林木凋謝,水面結冰,種植冬小麥的耕地,生態作用就更加顯著。根據第二次土地調查成果的數據,京津冀地區共有耕地10853萬畝,主要集中分佈于京廣線以東的華北平原地區。因此加強耕地保護和利用對於改善區域空氣品質、防治大氣污染具有十分重要的意義。”
選種耐旱作物進行輪作
張鳳寶認為,京津冀地區嚴重缺水,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低,農業用水比例高。農業用水資源的保障不足,使得很多地區的農民不得不選擇一年一季的種植方式,不再種植冬小麥;秋冬季耕地閒置,一方面耕地的生態功能無法發揮;另一方面長達七個月的耕地裸露,也産生大量揚塵。特別是缺水較嚴重地區,這種現象更加普遍。
秋冬季節污染天氣加重,與耕地等生態系統功能不能正常發揮具有某種客觀聯繫。“改善京津冀地區的空氣品質,要充分發揮耕地在大氣污染防治中的調節作用,保持耕地上全年植被常綠,應促使農民逐步恢復一年兩熟的耕作制度,同時選擇一些耐旱植物進行輪耕。”
張鳳寶表示,在缺水的條件下,輪耕種植適應性較強的耐寒、耐旱植物,如苜蓿等,確保耕地在冬季也被植物所覆蓋,充分發揮其生態功能,起到有效改善空氣品質的作用。
另外,張鳳寶建議,要大力實施海水淡化工程、污水凈化工程和中小型水庫建設,將這些水源以及南水北調工程部分外來水源補貼用於農業,保障農民耕作用水,提高農民耕種的積極性。
北京晨報記者 王歧豐 王萍/文
王歧豐/攝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王長華:
河北需要什麼,北京能夠提供什麼,雙方應該進行深入交流。讓北京的優質辦學資源與河北共用,讓北京的名師到河北任教,實現河北考生上北京名校的夢想。
打破京津冀人才壁壘
全國政協委員、河北師範大學原副校長王長華表示,北京的高等教育資源非常豐富,可以拿出一點時間,比如三年到五年,讓一些好的學者到河北來,做管理也好,開展教學也好,帶學生也好。一些好的優質課程,也可以帶到河北來,這對支援河北的高等教育發展會起到很重要的作用。
王長華認為,應該在頂層設計上,制定一些政策,比如設立人才一卡通,使人才在社保等各方面待遇更方便在京津冀之間流動。“三地之間不能總考慮自己的一畝三分地,要打破這種壁壘,制定便於人才流動的政策。河北在土地上完全包圍著京津,在地域上就是一體的,如果因為行政區劃壁壘,造成人才交流不暢是不應該的。”
雙向選擇引名師來河北
王長華認為,要打破京津冀三地之間人才交流的壁壘,在制定相應的政策之後,還要實行雙向選擇。北京高校的名師應該到河北來看一看,給學生們上一上課,了解一些河北高校的情況。現在北京一些名師的課程在網上已經實現共用了,但這和面對面的交流還是有差距的。雙方應該進行深入坦誠的交流,河北需要什麼,北京能提供什麼。“不能是你能提供的,我不需要。而我真正需要的,你又不給。北京現在和新疆都有手拉手共建校,河北就在身邊,為什麼不能多搞一些呢?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這些都可以做起來。”
王長華表示,北京在河北辦分校是個人才交流的好辦法,河北可以在用地等方面提供政策優惠。北京的優質高校進駐河北,可以解決河北考生上名校的夢想。現在北京在河北建有二類學院,那和分校的概念還有區別。分校應該和本校享有相同的師資和教學力量,在京津冀協同發展的大背景下,在教育部的支援下,這種方式應該是可以實現的。
(責任編輯:郭偉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