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風破浪譜華章—寫在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召開之際
- 發佈時間:2015-12-18 15:36:37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北方的冬天,寒風刺骨。不過,河北省崇禮縣西灣子鎮黃土嘴村村民老謝的心裏卻暖洋洋的。
“我現在一年的收入得有10萬元了。”老謝説,過去村民們靠種馬鈴薯、蠶豆為生,一年到頭每人平均收入不足1500元。隨著2022年冬奧會的成功申辦,崇禮的旅遊業快速發展。村民們搞起了農家樂,還能到附近的滑雪場打工,光打工一項單季就能賺1.5萬元。
百姓收入穩步增長,是2015年中國經濟發展的一大亮點,也正是中國經濟發展最大的底氣。
事非經過不知難。一年來,面對複雜的國內外經濟環境,黨中央堅持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創新宏觀調控方式,以全面深化改革促發展、調結構、惠民生,取得了來之不易的成績。
增速換擋——
有“面子”更有“裏子”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國內生産總值487774億元,按可比價格計算,同比增長6.9%。我國守住了全年經濟增速7%左右的目標,在實現居民收入穩步增長的同時,物價等主要經濟指標也運作在合理區間。
今年前三季度,我國新增就業超額完成全年計劃目標。從物價水準看,今年前11個月,全國居民消費價格總水準比去年同期上漲1.4%,完成全年3%左右的物價調控目標已經沒有懸念。
與此同時,根據城鄉一體化住戶調查,前三季度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16367元,同比名義增長9.2%,扣除價格因素實際增長7.7%,比上半年提高0.1個百分點;從2011年到2015年,我國中央財政專項扶貧資金從272億元增長到467.45億元,幾乎翻了一番,預計這一專項扶貧資金規模還將進一步增長。
從全球經濟體發展態勢看,所有經濟總量2萬億美元以上經濟體增長超過2.5%已是不俗表現。我國6.9%的增長水準不僅遠高於美國、日本和歐元區,也明顯快於新興市場國家和發展中經濟體。
這説明,儘管從縱向看,中國經濟增速在換擋,但並沒有帶來百姓收入的巨大波動,更沒有影響到扶貧的步伐,可謂是既有“面子”也有“裏子”。
事實上,經濟增速的換擋,是由經濟發展的客觀規律所決定的。改革開放30多年來年均近10%的持續高增長,使中國成為了世界第二大經濟體。今年前三季度,我國GDP增速雖然低於前幾年的增長水準,但其相對應的不變價增量規模,已經遠遠大於上個世紀90年代的水準,也大於前幾年7%以上的增長規模。我們完全可以自信地説,這一成績來之不易。
而從另一個角度看,宏觀經濟增速放緩,也是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以後主動調控的結果。
當前,世界經濟和貿易低迷、國際市場動蕩對中國影響加深,與國內深層次矛盾凸顯形成疊加,實體經濟困難加大,宏觀調控面臨的兩難問題增多。
任憑風吹浪打,我自巋然不動。處變不驚,保持定力,採取相機調控、精準調控措施,是我國宏觀調控的一大亮點。
今年以來,按照“宏觀政策要穩、微觀政策要活、社會政策要托底”的總體思路,以及總量調節和定向施策並舉、短期和中長期結合、國內和國際統籌、改革和發展協調的要求,我國不斷完善宏觀調控,適時預調微調,更加注重擴大就業、穩定物價、調整結構、提高效益、防控風險、保護環境,有力地保證了就業、物價、收入等指標繼續運作在合理區間,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穩步提升,使廣大人民群眾共用改革發展成果,獲得實實在在的好處。
發展方式——
有“速度”更有“品質”
對經濟增長速度的主動調整,本質上是發展理念和發展方式的轉變。
世界經濟復蘇艱難曲折,中國難免受到影響。面對下行壓力,我們完全可以出臺大規模刺激措施,短期內實現更高速度的增長,但我們並沒有這樣做,因為高消耗、高投入的模式對中國而言難以持續,也會給世界經濟帶來風險。
“中國經濟將保持平穩較快發展。”9月22日,習近平主席在美國西雅圖發表演講,以響亮的聲音向全世界宣告了中國的信心和決心:中國將更重視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方式、調整經濟結構,更加注重創新驅動,更加注重消費拉動,更加注重解決經濟發展中存在的不平衡、不協調、不可持續問題,使中國經濟鳳凰涅槃、浴火重生,保持強勁發展動力。
這就是説,面對大風大浪,中國經濟這艘巨輪,既要行得遠,更要行得穩,換擋不失速,量增質更優。
2015年第一天,被稱為“史上最嚴”的新環保法開始正式實施,將企業的污染成本提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3月2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審議通過了《關於加快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意見》;11月17日,國辦印發《編制自然資源資産負債表試點方案》,努力摸清自然資源資産的家底及其變動情況……一年來,我國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推動綠色迴圈低碳發展,“像保護眼睛一樣保護生態環境,像對待生命一樣對待生態環境”。今年前三季度,我國單位國內生産總值能耗同比下降5.7%。
“中國在‘國家自主貢獻’中提出將於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達到峰值並爭取儘早實現……雖然需要付出艱苦的努力,但我們有信心和決心實現我們的承諾。”習近平主席在氣候變化巴黎大會上的講話,擲地有聲。
新的發展理念,正在引領各地積極行動——
政績考核的“指揮棒”正在發生鮮明變化。8月9日,《黨政領導幹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正式施行,從制度上將履行生態環境建設職責與幹部選拔任用掛鉤。這意味著,我們不再簡單以GDP論英雄,而是要走出一條品質更高、效益更好、結構更優、優勢充分釋放的發展新路。
今年以來,各地區和企業紛紛結合自身實際,大力轉變經濟發展方式,“提質增效”成為新常態下中國經濟的關鍵詞。從前三季度各地GDP來看,雖然經濟增速有快有慢,但轉型步伐越來越快。以GDP增速連續多個季度居首的重慶為例,通過實施五大功能區戰略、佈局戰略性新興産業,重慶正在經濟發展與生態保護的平衡中開展生動實踐。
“中國經濟成為金融危機時代全球經濟的‘穩定錨’。”德國工業聯合會2015年發佈的專題報告認為,中國經濟已進入中高速增長的新常態,而且這種更高品質的增長在全球仍是首屈一指。同許多正在尋求新一輪增長動力的國家相比,中國有其獨特優勢。
結構調整——
有“需求”更有“供給”
今年“雙11”,天貓以912.17億元的成績再次刷新電商單日營收紀錄。日本一家公司的員工感嘆道:“在天貓平臺上僅僅9個小時就完成了在日本大型門店一年的銷售額。”
連同中國遊客在海外的“爆買”現象,一方面表明百姓的消費能力在提高,另一方面也凸顯了近年來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快速發展的良好勢頭。
我國經濟發展已經進入新常態,經濟結構正從增量擴能為主轉向調整存量、做優增量並存的深度調整。從供給側發力,方能制勝。
今年5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華東七省市黨委主要負責同志座談會上強調,要加快改造提升傳統産業,深入推進資訊化與工業化深度融合,著力培育戰略性新興産業,大力發展服務業特別是現代服務業,積極培育新業態和新商業模式,構建現代産業發展新體系。
中央的決策部署,為我國産業結構調整指明瞭方向。一年多以來,我國各地區各部門加快出臺促進現代服務業發展的政策措施。
截至11月底,已有23個省區市陸續出臺了促進現代物流、電子商務、現代保險服務、融資租賃、智慧財産權服務、科技服務、節能環保、服務外包、檢驗檢測、人力資源等領域的政策措施,生産性服務業發展環境進一步完善。這些政策舉措在應對經濟下行壓力、促進産業結構調整升級中發揮了重要作用。
今年前三季度,服務業增加值增長8.4%,高於6.9%的GDP增速;服務業增加值佔GDP的比重提高到51.4%,比上年同期提高2.3個百分點。
在服務業保持良好發展勢頭的同時,製造業結構也持續優化。11月份高技術産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0.3%,增速高於規模以上工業4.1個百分點。其中,航空航太器及設備製造業增長26.9%,電子及通信設備製造業增長13.8%,資訊化學品製造業增長10.6%,醫藥製造業增長8.8%。
同時,符合消費升級方向的新興産品快速增長。11月份,自動售貨機售票機同比增長2.6倍、新能源汽車增長1.8倍、安全自動化監控設備增長1倍、運動型多用途乘用車(SUV)增長58.4%、智慧電視增長54.1%、光纖增長52.2%、太陽能電池(光伏電池)增長28.1%、光纜增長26.6%、智慧手機增長25.3%、環境污染防治專用設備增長22.3%、工業機器人增長20.6%。電影市場票房收入也屢創新高。
隨著“一帶一路”、京津冀協同發展、長江經濟帶三大戰略的實施,各地區協調發展、協同發展、共同發展的格局進一步形成。不少地區衝破狹隘的地方保護主義藩籬,自覺打破自家“一畝三分地”的思維定式,抱成團朝著頂層設計的目標一起做。今年以來,我國區域經濟發展總體平穩,中西部地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仍快於東部地區。值得注意的是,與過去把大量資金投向資源要素和勞動力密集型産業不同,各地在優化投資結構方面也出現了明顯變化。東部地區的産業結構加速邁向中高端,中西部地區在承接東部産業轉移的過程中,也在不斷調整和優化産業結構。
動力轉換——
有“創業”更有“創新”
12月16日到18日,全世界網際網路行業再次進入一年一度的“烏鎮時間”。
從烏鎮放眼全國乃至全球,網際網路正日益成為創新驅動發展的先導力量。“網際網路+”,無疑是2015年中國最熱詞之一。隨著“網際網路+”行動計劃的推進,網際網路金融、網際網路交通、網際網路醫療、網際網路教育等新業態不斷地給經濟社會帶來新驚喜。
“新一輪科技和産業革命正在創造歷史性機遇,催生‘網際網路+’、分享經濟、3D列印、智慧製造等新理念、新業態。”11月15日,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第一階段會議上,習近平主席發出號召——抓住機遇,重視供給端和需求端協同發力,加快新舊增長動力轉換,共同創造新的有效和可持續的全球需求,引領世界經濟發展方向。
“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讓創新貫穿黨和國家一切工作”,創新,被提到了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新常態下,我國經濟社會的總供給和總需求的約束條件都發生了深刻變化。提高發展品質和效益,改革創新是根本出路。
我們以敢於啃硬骨頭、敢於涉險灘的決心,義無反顧地推進改革。全面發力,多點突破。今年上半年已出臺70多項重點改革方案,還將繼續在財稅、金融、開放、司法、民生等領域,集中推出一些力度大、措施實的改革方案。
《關於深化體制機制改革加快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若干意見》《關於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若干政策措施的意見》《關於積極推進“網際網路+”行動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構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支撐平臺的指導意見》等一大批創新創業政策漸次出臺。市場主體釋放出的活力,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動力。
來自工商總局的數據顯示,今年1至9月,全國新登記企業315.9萬戶,同比增長19.3%。在浙江杭州,平均每天就有3.8場創新創業活動,11個大學生投身創業。有人形容説,“在浙江談雙創,就像在杭州談西湖一樣自然。”
麥肯錫全球研究院在其題為《中國創新的全球效應》的研究報告中認為,中國的創新規模不斷擴大,有潛力坐上全球創新領導者的寶座,甚至有望成為全球創新典範。
一番過雨來幽徑,無數新禽有喜聲。新的增長點正在加快孕育並不斷破繭而出,新的增長動力正在加快形成並不斷蓄積力量。
“中國有信心、有能力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繼續為各國發展創造機遇。”習近平主席在二十國集團領導人第十次峰會上對世界做出了承諾。我們的信心何來?來自於全面深化改革、建立開放型經濟新體制的決心和行動,來自於中國經濟強勁內生動力和中國政府堅強有力的政策引導,更來自於不斷與時俱進的發展理念。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新的發展理念源於曾經的卓越實踐,也將引領著中國經濟再上臺階。
時代潮流,浩浩湯湯。歷史終會證明,擁有強勁動力和充沛潛力的中國經濟巨輪,無懼一時的顛簸,必將駛向更加輝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