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熱點追蹤 > 正文

字號:  

陜西84人被認定高級職業農民 收入超當地農民20倍

  • 發佈時間:2014-11-24 11:0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日前,中辦國辦印發《關於引導農村土地經營權有序流轉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的意見》,提出“開展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作為農業部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陜西從2011年至今,全省已認定各級職業農民3835人,探索著新時期“誰來種地”“如何種地”。

  隨著城鎮化推進,“誰來種地”“如何種地”日益受到關注,一方面指向“飯碗能否端在國人手裏”的糧食安全大計,另一方面則關係千家萬戶的農業食品安全,“安全不是管出來的,而是種出來的,需要從生産經營者的源頭解決。”陜西省農業廳科教處處長戴建昌説。

  傳統的所謂“農民”,往往是以戶口和身份來區別的勞動者。近年來,在我國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發展過程中,隨著勞動分工進一步細化、專業化程度不斷提高,“職業農民”這一新型職業群體呼之欲出。

  農業産業比較效益不高,寧肯租房打工,也不回鄉務農

  “‘70後’不願種地,‘80後’不會種地”,陜西省農業廳副廳長楊效宏聊起下鄉時聽到的“口頭禪”,雙眉微皺,“至於‘90後’呢,根本不談種地。”

  “初中畢業時,滿腦子就想著咋‘逃離’農村”,70年代生人的寧蔣娟,是西安市長安區大兆村村民,“跑到城裏開起小飯館,一幹就是二十來年,比種田賺得多了去了。”

  今年26歲、同樣來自長安區東大街辦郭北村的劉楠,高考考上了西安工程技術學院機電一體化專業,“同學大多是農家子弟,寧肯在西安租房打工,也絕不回家鄉務農。”

  大量勞動力進城、半工半農的兼業化農業普遍存在……“問題是表像,關鍵在於農業生産經營水準低,産業比較效益不高”,楊效宏坦言,如果不能讓“農民”成為一個體面的職業、實現其個人最大價值,“把人家‘綁’在地裏也不會幹。”

  當然,除了不願種地,相當多的人已經是不會種地。2008年,偶然間聽了一堂土地流轉惠民政策的講座,“賺到第一桶金”的寧蔣娟滿腔熱情,決定回鄉創業,“投資30萬元,流轉來50畝地種植大棚西瓜,幾乎是我開飯館的全部積蓄”,結果沒有技術、不懂市場、不會行銷,“第二年就賠了接近20萬元。”

  “種西瓜就像開飯館,術業有專攻”,痛定思痛的寧蔣娟很快領悟到,“咱出身農民,未必會種地。”

  “農民”不再是身份,而是職業,劃分為四種類型三個級別

  作為農業部確定的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省份,陜西將本省新型職業農民分為了生産經營型(種養大戶、家庭農場主、農民專業合作社骨幹等)、專業技能型(農業産業工人、農業僱員等)、社會服務型(農村資訊員、農産品經紀人、農機手、代耕手、機防手、動物防疫員等)和新生代型(農科大中專畢業生、返鄉青年農民工、復轉軍人等)四類。

  “職業農民應具有強烈的現代意識、較高的科學文化素質和較高的職業素養”,楊效宏説。

  從2011年以來,陜西省農業廳經過調研、試點,先後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培育整省推進工作方案》和《新型職業農民認定管理暫行辦法》《新型職業農民培育績效考評試行辦法》等規範性文件,職業農民教育培訓、認定管理、政策扶持等“頂層設計”日漸清晰。

  《職業農民培育認定管理暫行辦法》首先劃定了新型職業農民的標準:16歲到55歲間,分為初級、中級和高級三個級別;初級職業農民應具備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中級要求高中或農科中專以上文化程度,高級則應具備農科大專以上文化程度;收入主要來源於農業,初級職業農民收入應達到當地農民每人平均純收入的5—10倍,中級達到10—20倍,高級達到20倍以上;有較強的經營管理能力,具備現代農業理念知識和專業技能,應對市場變化能力強,實踐經驗豐富,能夠合理配置農業資源,掌握先進生産經營模式,具有示範帶動效應,帶動當地農民致富。

  每年認定一次,按指標計分,制定培訓教材與課程

  認定之前,培育是關鍵。陜西省農業廳成立了職業農民培育工作領導小組,以省農業廣播電視學校為主體,“目前,陜西省12個市107個縣區均已成立了專門工作機構,有6個市正式發文成立了培育領導小組”,陜西省農廣校副校長楊建軍説。

  在此基礎上,調查摸底,“初步統計,全省符合職業農民特徵的培育對象達到20多萬人”,戴建昌介紹;同時,對省內農民教育培訓機構、人員等進行了摸底統計,指導市縣認定了一批實訓基地;此外,制定了《新型職業農民教育培訓大綱》,設置了公共基礎課、專業技能課、能力拓展課和實訓操作課四大模組共計560門課程,組織400余名專家編寫了第一批41套教材,目前已出版21套,其餘正在出版印製中。

  今年以來,陜西省市縣各級陸續開展了第一批職業農民資格認定,按照高、中、初三級分別由省、市、縣認定的原則,每年認定一次。主要評價指標包括綜合素質、專業技能、經營規模、生産效益和職業道德等5項,實行百分制評估,前三項各佔20分,生産效益佔30分。資格認定實行逐級推薦,獲得初級證書方可考核認定中級,以此類推。

  前不久,陜西省認定了84名首批高級職業農民。截至目前,當地市級認定中級職業農民55名,區縣認定初級職業農民3696人。

  職業農民需要技術、理念指導,更需要産業扶持

  “經過區、市筆試、面試和評審,認定為中級,又推薦我到省上參加考試,可惜沒考過”,寧蔣娟略有遺憾。

  據她介紹,近幾年,農廣校、農技中心一直指導她更新設施、引進品種,幫她掌握種植技術、農業法規、市場行銷知識,還幫她註冊了“瓜大姐”品牌,同時對土壤産地進行品質認證,“如今咱自家經營了110畝地,去年果蔬種植收入達160多萬元。”嘗到甜頭的寧蔣娟告訴記者,“認定為職業農民不僅是一種榮譽,更希望自己在這個過程中學到更多。”

  “對職業農民的培育,不僅是傳授技術、指導思路,更得在産業扶持上下功夫”,戴建昌向記者強調。

  此次獲評為中級職業農民的劉楠,去年開始攻讀農廣校繼續教育大專文憑,是典型的新生代職業農民,“我想建一個物流冷庫,但需投資40多萬元,找銀行貸款難度很大。”他期望有關部門給予職業農民更多資金扶持。

  今年,陜西省職業農民培養任務為1.5萬人,預計2020年總數將達20萬人。目前省財政資金已配套8580萬元,其中已撥付500萬元資金用於貸款貼息,引導小額貸款向職業農民傾斜。

  “培育職業農民絕不等同於以往的農民培訓,是升級版而不是加長版”,戴建昌告訴記者,“目前的難點在於,全社會職業農民培育的氛圍還沒有形成,特別是部分市縣一級農業負責人員,本身就對職業農民的概念不清晰,對其意義認識不清楚、不到位。”楊效宏也認為,“推進職業農民培育並非農業部門一家的工作,還需要制度的頂層設計。”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