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降息之後 財政政策不該靠邊站

  • 發佈時間:2014-11-24 10:44: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朱鶴  責任編輯:曹慧敏

  就在國務院11月19日發佈“新融資10條”之後的兩天,央行21日宣佈下調金融機構人民幣貸款和存款基準利率。其中,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下調0.4個百分點至5.6%,一年期存款基準利率下調0.25個百分點至2.75%,同時,存款利率浮動區間的上限由存款基準利率的1.1倍調整為1.2倍。

  如何看待央行此次降息?

  筆者認為,首先,此次降息並不意味著貨幣政策的轉向,絕不是貨幣當局定力不足。根據央行三季度政策執行報告,非金融企業及其他部門貸款加權平均利率較二季度來説不降反升。9月和10月新增總規模近8000億元的MLF從實際效果來看,也沒能起到壓低社會融資成本的作用。10月的社會融資規模同比大幅下降更預示著我國金融市場融資環境並未明顯改善。在這種情況下,國內外的金融機構普遍預期央行會採取進一步的寬鬆政策。因此,央行此時降息在情理和意料之中。

  不僅如此,就政策本身來説,此次降息可實現一箭雙雕。央行通過放鬆存款浮動區間實現了兩個目的:非對稱降息和增強利率彈性。顯然,存款利率浮動區間擴大無疑加速了利率市場化進程。如果1.2倍的浮動自主權用足,那就和此前的一年期存款利率上限3.3%持平,此時降息政策就不會對銀行存款造成實質性壓力。而貸款利率的下調從理論上來講,會對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産生直接影響,從而起到壓低中小微企業融資成本的作用。

  降息可能無法獨自解決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雖然降息可以一定程度通過資産負債表效應讓中小微企業的資産負債表看起來好一些,但是就增加有效信貸供給來講,僅靠一次降息很難做到這一點。當前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實質在於經營風險居高不下,由此帶來的風險溢價無法由普通貸款利息覆蓋,必須要大幅提高貸款利率。甚至在許多情況下,小微企業的貸款風險早已超過市場化經營的商業銀行的風險可承受範圍。由於我國商業銀行貸款利率上限早已放開,如果此前的貸款規模並沒有受到存貸比或者貸款利率下限兩者任何之一的限制,那麼無論是降息還是降準,都很難起到降低融資成本的作用。再加上銀行業近期不良貸款率和不良貸款餘額雙升,銀行“惜貸”會進一步加劇。

  在此情況下,必須要從支援中小微企業的經營出發,通過財政政策和貨幣政策的相互配合,解決中小微企業的“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由於中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的根源在於經營風險過高,而經營風險又可以分為個體風險和宏觀風險兩部分,因此未來的財政政策可以考慮從兩方面入手。一方面,可以利用結構性減稅政策,來降低中小微企業的個體風險。例如,進一步降低享受免稅待遇的中小微企業的門檻,讓更多的企業享受政策優惠,用降低企業經營成本的方式來降低企業的個體經營風險;另一方面,可以為中小微企業提供融資信用支援來降低中小微企業面臨的宏觀風險。例如,利用專項資金成立或組建特定的保險公司,以提供特殊保險的方式承擔小微企業面臨的系統風險,從而降低中小微企業在獲取貸款時面臨的風險溢價。

  總之,考慮到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未來不排除央行進一步降息或降準的可能性,後續可能還有更多旨在降低社會融資成本的政策出臺。同時,要想真正緩解當前社會的融資壓力,寬鬆的貨幣政策必須要配合相應的財政政策,雙管齊下,共同應對。(作者係中國社會科學院研究生院世界經濟與政治係博士)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