厲以寧委員認為,中國新的人口紅利在不斷出現,改革紅利正在不斷釋放,大量技術型人才也正在成長並成熟起來。可以説,中國的人力資本正在發生巨大變革。而且,中國農村地區當下發生的變化在很大程度上也體現為人的變化
3月4日上午8點多,經濟組、農業組政協委員們陸續抵達北京鐵道大廈會場,準備參加上午的第一場小組討論會。在會場上,記者見到了一位人們耳熟能詳的“大咖”,他就是全國政協委員、著名經濟學家厲以寧。
“目前,有觀點認為民工荒等問題的出現説明中國人口紅利消失了”。面對記者的提問,厲以寧委員並不贊同。他表示,黨的十八大以來,許多領域的改革進展都在加快推進。“中國新的人口紅利正在不斷出現,改革紅利在不斷釋放,大量技術型人才也正在成長並成熟起來。可以説,中國的人力資本正在發生巨大變革。”厲以寧委員堅定地説。
厲以寧委員介紹,他在許多地方調研發現,中國社會正在發生深刻變化,尤其是農村的變化超出了預料,而且很大程度上就體現在人的變化上。他表示,現在各地農民都在想方設法脫貧致富。一方面,農民注重加強自身學習。農村土地確權之後,家庭農場規模擴大了,農民積極參加各種技能培訓班,學習如何管理家庭農場、如何培養接班人;另一方面,從農村出來打工幾年後回鄉創業、就業的人多了起來,他們帶回大批經驗和技術。
“農民工返鄉參與家鄉建設,不僅有利於農村經濟發展和城市去産能、調結構,還能解決留守兒童、留守老人等問題。”厲以寧委員舉例説,在陜西漢江,當地農村不允許使用農藥,農民種地只能使用有機肥。由於種茶經濟效益高,許多農民種起茶葉,産生了規模效應,於是建起了茶廠,出現大量用工需求。村裏人把這個資訊告訴在外務工的子女,打工族們紛紛回到當地就業,“有了人,當地的經濟活了,農村的經濟發展也有了很大改善”。
改革發展的變化看農村,結構性調整的成果也要看農村。“只不過,結構調整顯現效果不會那麼快。”厲以寧委員認為,結構調整是一個緩慢的過程,不僅需要調結構,還需要與去産能、降成本、補短板等各項工作結合起來。在這個過程中,離不開資訊和創意,資訊的傳遞和創意的産生又需要發揮人的作用。“在中關村,很多大學畢業生、青年科研人員、創業者都喜歡去咖啡店,他們不是單純去喝咖啡,而是通過這種方式碰撞思想、交流創意。”厲以寧委員表示,有了創意就有創新,有了創新就有創業,一旦發現項目有發展潛力,投資就會追著項目而來,這也是許多年輕人爭相走出校門、投身創業熱潮的重要原因。
(責任編輯:陳娟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