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中國之聲《全球華語廣播網》報道,進入6月,不少地區迎來夏季高溫期,高溫津貼也進入發放時間。目前全國至少已有28個省份明確了津貼發放標準。而本月,全國範圍內也將開展專項檢查,高溫津貼發放情況被列入其中。
根據2012年修訂的《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規定,用人單位安排勞動者在35℃以上高溫天氣從事室外露天作業以及不能採取有效措施將工作場所溫度降低到33℃以下的,應當向勞動者發放高溫津貼。而今年,山東、陜西等地都上調了津貼標準。
比如,山東省將從事室外作業和高溫作業人員的津貼從每月120元,漲到200元,這是自2006年以來,山東首次上調標準。而陜西省的高溫津貼由原來的每天10元提高到25元。説到這裡,我們放眼海外,看看其他國家,酷暑之下,戶外作業人群有高溫補貼嗎?他們的工資標準是怎樣的?
《全球華語廣播網》澳大利亞觀察員胡方告訴我們,在酷暑季節,澳大利亞並不會特別發放防暑費用。但是35度以上高溫時,戶外工作者必須停工。
澳大利亞實際上沒有標準意義上的高溫補貼,而且雖然澳大利亞很多地區夏季白天非常的熱,但是絕大部分的職場人員並不會受到高溫的任何影響,幾乎所有的澳大利亞室內工作場所都會安裝空調,而員工上下班的時候也都是坐在有空調的自家車或者公共交通工具上,因此溫度的高低對絕大部分工作者幾乎沒有影響。當然澳大利亞也不是沒有受溫度影響很大的工種,比如建築工人就是對天氣非常敏感的行業,不過很遺憾,他們也不會有特別的高溫補貼。因為一旦溫度達到一定的標準,根據規定,他們必須要停工休息。根據澳大利亞商業建築行業的一般規定,如果溫度達到35度,建築工人就需要離廠停工,因為根據研究顯示,如果溫度高達37度,而且在沒有空調的地方工作的話,可能會對人體造成傷害。因此把35度設為了警戒線。停工之後,雖然沒有高溫補貼,但是工人也不需要工作,可以在家裏邊吹吹空調,休息休息,實際上休息是為了更好的工作。根據澳大利亞達爾文的一個研究團隊,對全國1726名工人進行的調查發現,70%的工人認為,在高溫沒有空調的地方工作效率低下,所以與其低效工作,不如暫時停工。
澳大利亞沒有特殊高溫津貼,其實還與他們的特殊薪資結構有關。特別是那些在戶外相對惡劣環境中的工作者們,他們的工資水準本身遠遠高於辦公室人員。胡方舉了一個馬來西亞朋友的工作經歷,可以佐證這一點。
對所有需要在高溫下工作的工人,雖然沒有高溫補貼,但是較高的薪水算是一種變相的補助。澳大利亞的收入結構比較奇怪,一些藍領職業的薪水遠遠高於辦公室普通白領的工資,因為澳大利亞人認為,在惡劣的工作條件下,比如高溫或者酷寒下工作,揮灑汗水,比坐在辦公室裏邊要辛苦。所以這一類工種的藍領,比如説建築工人,理應拿的比辦公室的白領多。“比如我以前認識一個馬來西亞的留學生,在讀書期間兼職在澳大利亞的建築工地上做交通疏導員,也就是在建築工地門口拿一塊牌子指揮指揮交通,他實際上是讀企業管理專業,但是打零工卻在工地上。我一開始懷疑他是沒有找到對口的職業,但他卻並不那麼認為,實際上他選擇在工地工作,主要原因還是收入高。雖然他也知道在高溫或者寒冬的天氣下露天工作,雖然沒有超過必須停工的溫度警戒線,但是在烈日33度、34度這樣的露天曬一天也是夠受的,但是他卻覺得做建築工地的交通疏導員,一個小時就能夠獲得40多澳幣,約合200多人民幣的收入,雖然沒有什麼高溫補助,但是這樣的工資仍然比坐辦公室吹空調的工資要高上一倍還多,為了他的學費和生活費他也就認了。”
每到夏季,世界上很多國家都面臨著高溫酷暑的挑戰,對那些暴露在戶外工作的勞動者如何進行保護是個不能回避的問題。《全球華語廣播網》美國觀察員龐哲介紹,美國人認為勞動保護意義上的“高溫”,不僅僅指空氣溫度上的“高溫”,更指勞動者所感受的“高溫”。除了對露天工作人員的保護,防暑設施不完善的中低收入家庭也可以在5月到8月間領取到政府發放的補助。
美國聯邦勞工安全保健機構在夏天高溫時,對室外工作人員的保健和健康都有特殊的要求,並要求公司高管和僱主們為在高溫環境下工作的工人提出特殊的安排,例如允許工人有時間塗抹防曬霜,增加值班輪換次數,以避免在室外工作時間過長,向工人提供各種防曬防暑工具,例如墨鏡、遮陽帽等,並提供足夠的冰水飲料。在夏季到來之前,公司高管和僱主要對員工進行高溫工作安全訓練。增加對高溫相關的疾病的極早認知。以防止中暑或其他高溫相關的疾病發生之後引起嚴重後果,因為高溫往往會使人們自然産生放鬆或精神恍惚的感覺,室外重體力工作者,會被提醒要集中精力,儘快在最短的時間內完成指定的工作量,以免拖拉造成工時延長而導致不必要的在過分炙烈的陽光下曝光的時間。由於聯邦政府規定,所有的僱主都要有勞工傷殘保險,因工作原因導致的傷病會獲得勞工保險的賠償,賠償金額取決於病情嚴重程度,而因為季節更換、溫度上升的狀況,一般情況下,沒有特殊的薪資提升或者直接的資金補助。但是工人正常的薪資則不會因為高溫進行的工作時間和輪班休息時間的調整而受到任何影響。
最後將目光轉向鄰國日本,日本在“高溫”的界定上採用的是一個綜合指數,不是只看單一的氣溫數字。那麼日本高溫作業場所中有怎樣的防暑措施?高溫工作人群的工資待遇又是什麼水準?
《全球華語廣播網》日本觀察員黃學清介紹,在高溫的界定上,日本採用的是WBGT指數,就是濕球黑球溫度指數,是綜合評價人體接觸工作環境熱負荷的一個基本參量。會參考空氣、溫度、濕度、風速和輻射熱4個因素,同時還把工作服的質地對指數的影響也考慮在內。日本沒有為高溫立法,但是後生勞動省根據《勞動基本法》,向各地區發佈的高溫作業場所防暑注意的通知上,列出了在何種溫度下可以進行怎樣的工作,例如當指數為25度的時候,可以做強度較大的體力勞動,比如搬運重物,砍伐。當指數為28度時,可以做只用到頸部和胳膊的體力勞動,如鋤草、粉刷。指數達到30度的時候,可以做一些輕鬆的手工業,如描圖、縫紉。而當指數到達33度的時候,最好停止一切體力勞動,靜坐休息。《通知》還指出,在參考該數值的時候,還要根據勞動者的年齡、健康狀況,以及對炎熱的適應程度等綜合判斷。日本環境省專門開設了預防中暑資訊網站,每天公佈和預報各地區的WBGT指數,今年已經從5月開始,每天公佈預測指數和實際指數,兒童因為身高等原因距離地面較近,公佈的指數還包括專門為兒童提供的參考指數,每年一進入夏季,各大媒體,尤其是電視媒體就會經常以各種形式宣傳防暑降溫的知識。還會講解一旦中暑的急救方法等等,但是儘管如此,每年仍然有不少人中暑,根據環境省的統計,東京、大阪、名古屋等6大都市,今年5月30號到6月5號的指數雖然只有19到24度,但是5月31號一天就已經有超過100人中暑。
(責任編輯:吳起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