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企業産品標準備案將取消

  • 發佈時間:2016-04-11 07:19:33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章軻  責任編輯:王斌

  [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品質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

  大到船舶、車輛,小到自行車、馬桶、手機,低標準甚至無標準的“粗製濫造”産品在日常生活中並不少見。

  飛船能上天,蛟龍可深潛,馬桶漏水卻解決不好。中國消費者跑到日本瘋狂買馬桶蓋的事一度引發熱議,原因則是所謂中國製造的馬桶品質低劣,喪失了消費者的信任。

  不少市民可能有過這樣的體驗,公共場所的電梯總是在維修、服裝穿不了多久就開線、自行車除了鈴鐺不響到處都在響……

  “其實,這些産品不是做不好,而是沒有認真做,缺乏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和良好的工業文化。”機械工業資訊研究院(下稱“機械研究院”)院長王文斌對説。

  4月6日,國務院總理李克強主持召開國務院常務會議,決定實施《裝備製造業標準化和品質提升規劃》(下稱《提升規劃》),打一場製造業“攻堅戰”,用先進標準倒逼“中國製造”升級。

  國家標準委主任田世宏8日在國務院新聞辦舉行的政策例行吹風會上對記者表示,“需要提升裝備製造企業管理人員和技術人員的標準化和品質意識水準。加快培養高素質的技術工人,培育其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

  品質提升攸關“中國造”命運

  “工匠精神不是一句口號,而是全球最聰明、最勤奮的一群科技精英幾十年如一日地打造出來的。”華為集團消費者業務CEO余承東曾説。

  華為集團在一次手機運輸過程中,運輸車輛發生輪胎起火,導致集裝箱內部分手機受到影響。按生産檢驗標準不良率僅有1.4%,良品達到98.6%。這1.4%的手機仍是可正常使用的好手機,用一兩年後可能出問題。但華為果斷地選擇了將價值2000萬元的好手機全部銷毀,不留隱患,為消費者負責。

  如今,在許多華為高管的辦公室裏,還留著華為創始人任正非送給他們的不合格的電路板。任正非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激發這些高管們對於品質不合格産品的強烈羞恥感。

  “工匠精神”、“品質提升”已經成為攸關中國製造業命運的大事。

  裝備製造業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支柱性、基礎性産業,是提升我國綜合國力的基石。“全球製造新競爭格局正在重塑之中,製造業已重新成為全球經濟競爭的制高點。”機械研究院副院長石勇説。

  石勇舉例説,有預測2022年第二十四屆冬季奧林匹克運動會後,中國有3億人會從事滑雪運動。不過,目前在中國的造雪機幾乎全部依賴進口。“其實,中國的造雪機在零下10攝氏度時,性能不比國外差,但溫度在零上時,就變成了澆花機。但零下10攝氏度時,還需要你來造雪嗎?而以色列的造雪機,零上30攝氏度都能造出雪。”

  石勇告訴本報記者,中國擁有世界上最為完整的製造業體系,包括39個工業大類、191個中類、525個小類,成為全世界唯一擁有聯合國産業分類中全部工業門類的國家。美國的完整程度僅為中國的94%左右,日本更是不足中國的90%。相對完整的産業鏈為中國裝備製造業提供了系統性的競爭力,中國有超過14萬家機械供應商、7.5萬家通信和設備製造商、10.4萬家交通運輸設備製造商,供應商網路規模超過日本的五倍。

  但同時,中國在製造業自動化方面起步較晚。機械研究院中國自動化發展問題研究課題組負責人、副研究員張燕説,世界機器人協會的統計顯示,中國大陸地區的工業機器人滲透率不到日本的十五分之一,是美國和台灣地區的六分之一。

  據野村證券的數據,就機床的數控化率而言,中國生産的機床數控化率僅為25%,接近日本1988年的水準,而日本2012年的機床數控化率已達到88%。中國設備的數控化率僅為日本20世紀80年代末期的水準。

  製造業整體特別是核心技術的落後,根源在於製造業標準化水準不高。“標準是裝備製造業品質技術基礎的核心要素,是行業管理的重要手段。”田世宏對記者説,要推動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水準,提高産品和服務標準是關鍵。要堅持標準引領,加快完善國家技術標準體系,不斷提升標準的先進性、有效性和適用性。

  田世宏介紹,根據《提升規劃》,以五年為週期,提出兩個階段的目標:到2020年,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等標準體系基本完善,品質安全標準與國際標準加快接軌,重點領域國際標準轉化率力爭從目前的70%以上提高到90%以上,重點裝備品質達到或接近國際先進水準;到2025年,系統配套、服務産業跨界融合的裝備製造業標準體系基本健全,裝備製造業標準和品質的國際影響力和競爭力大幅提升,推動我國從製造大國向品質強國、製造強國轉變。

  國內標準遲遲無法對接國際標準

  有調查發現,早在2003年,國家質檢總局有關官員就曾對外表示,今後5年,國際標準轉化為國內標準的轉化率要達到70%,重要行業主要工業産品採標率要達到75%~80%。

  也就是説,2003年設定2008年要達到的目標,到2015年仍然沒有實現。國內標準遲遲無法全面與國際標準對接,裝備製造業標準化一直難以實現的原因是什麼?

  據本報記者了解,除了前些年製造業整體標準意識低下外,製造成本低也是重要原因,較大的利潤空間使得一些企業急功近利,粗製濫造,“先賺了錢再説”。

  中國製造業目前的成本不僅高於東南亞、南亞、東歐,並且達到了美國製造業成本的90%以上,其中珠三角長三角達到美國製造業成本的95%,中國製造業成本競爭力正面臨壓力。

  機械研究院的研究結果顯示,2004~2014年,中國的年均工資增長率一直處於10%~20%;工業電價高於發達國家平均水準。2014年OECD成員國工業平均電價為123.88美元/千千瓦時,而中國工商業平均電價折合139.43美元/千千瓦時,中國工商業電價是美國平均電價的兩倍。

  “雖然美國裝備製造業的工資是中國的6~7倍,但美國裝備製造業的勞動生産率也是中國的6倍以上,兩者相抵,中國裝備製造業在綜合成本上並不具備太大優勢。”機械研究院“美國再工業化對全球及我國裝備製造業影響”課題組負責人、研究員鞠思民説。

  有專家表示,在中國5000年的傳統文化中,不乏榫卯、都江堰水利工程等飽含工匠精神的産品。在德國、瑞士等製造業發達的國家,工匠精神是製造業的靈魂。一輛賓士轎車、一把瑞士軍刀,無論價值多少都會被匠人們精雕細琢,不會容忍出現品質瑕疵。

  田世宏在上述吹風會上表示,根據《提升規劃》,實施工業基礎、智慧製造、綠色製造三大標準化和品質提升工程。“重點是加強標準試驗驗證和數據積累,提升産品標準的可靠性和壽命指標,解決高端配套標準缺失問題。”

  去年,我國提出《中國製造2025》,這是我國實現製造強國夢的一個綱領性文件。《提升規劃》如何與《中國製造2025》對接?

  田世宏對此表示,《提升規劃》就是緊貼《中國製造2025》要求來制定的有關裝備製造業在標準化和品質工作方面怎麼進行提升的專項規劃。圍繞新一代資訊技術、高檔數控機床和機器人、航空航太裝備、海洋工程裝備及高技術船舶、先進軌道交通裝備、節能與新能源汽車、電力裝備、農業機械裝備、新材料、高性能醫療器械等十大重點領域,《提升規劃》提出標準化和品質提升的要求。

  企業産品標準備案將取消

  據本報記者了解,未來,我國也將創新標準化和品質管理的模式,推進企業標準管理制度的改革。

  田世宏稱,我國將大力推進企業標準管理制度改革,逐步取消企業産品標準的備案。“從已有試點情況看,取消備案為中小微企業帶來了很大便利。”田世宏表示,取消企業産品標準備案,讓企業根據自我需要公開其在生産製造過程當中所涉及的相關産品、服務的性能標準,從“門檻設置”變為“提供服務”。目前全國18個省份開始了試點工作,13個行業領域,如建材、家用電器、旅遊、電梯維保服務等正在進行試點。

  田世宏表示,將在國家和省兩級建設企業標準資訊公共服務平臺。企業可以利用這一平臺來公示所執行的産品標準和服務標準。這一平臺已于2015年1月起試運作。截至今年4月7日,已有25000多家企業進行標準自我公開聲明,公開的標準量達到8萬多項,平臺訪問量突破1300多萬次。

  “此外,國家標準委還將鼓勵各個地方、各個部門開展企業標準化和品質管理的技能培訓和技術服務,為企業提供標準化和品質方面的技術諮詢。”田世宏説。

  提升中國製造的産品品質,標準是一方面,但在標準還沒有達到的地方,良好的工業文化是關鍵。“現代化的推進需要提倡工業精神,現代化絕不僅僅是物質器物層面的變化,更重要的是精神層面的更新。”王文斌認為,需下大力氣培育工業文化,使行業所有的參與者都能認真嚴格、善始善終地做好每一個細節,快速地提高裝備産品的品質和可靠性,真正讓用戶放心地使用我們的産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