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攻堅之年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突破
- 發佈時間:2016-03-20 07:27:32 來源:新華社 責任編輯:張明江
攻堅之年看中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突破
今年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勝階段的開局之年,也是推進結構性改革的攻堅之年。廣受各方關注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如何破題?怎樣推動各項政策措施落地?參與19日在北京舉行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2016”經濟峰會的中外嘉賓貢獻了自己的思考。
“中國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對全球經濟和中國經濟自身不斷反思的現實選擇。”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研究部副部長陳昌盛説。
他表示,國際金融危機發生以來,主要經濟體實施了史無前例的寬鬆貨幣政策,但全球經濟仍陷入低增長困境,債務高企、貿易減速、勞動生産率放緩。這些問題背後雖有週期性因素,但深層次原因還是結構性問題。
不少與會專家認為,當前中國國內經濟運作中遇到的重化工業産能過剩、投資邊際拉動效用減弱等種種問題與挑戰,深層次原因同樣也是結構性的,主要表現在供給與需求不匹配、不協調和不平衡。
“解決這些問題,難以單純依靠需求擴張和刺激政策,必須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用改革的辦法矯正價格和市場扭曲,提高資源配置效率,推動經濟在更高水準上重構新平衡。”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副主任王一鳴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項長期任務,不可能畢其功於一役。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明確,要抓好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降成本、補短板。與會代表認為,去産能位居五大任務之首,涉及“員工安置與再就業”等諸多焦點問題,值得高度關注。
工信部副部長馮飛表示,去産能要注重發揮市場的矯正作用,通過市場的優勝劣汰、公平競爭機制出清真正不具有競爭力的産能,可以通過環保、能效、安全、品質和技術五方面標準加速落後産能退出。同時,治理産能過剩必須要標本兼治,既關注當前去産能工作,又要著眼于長效機制建設。
他強調,在去産能具體處置過程中,要多兼併重組、少破産清算。中央設立專項獎補資金,重點用於職工分流安置,解決好職工的轉崗、技能培訓等方面問題。
從經歷過增長階段轉換期的經濟體情況看,産能過剩並非中國特有的挑戰。野村控股株式會社會長古賀信行説,上世紀90年代,日本經濟增速放緩並出現産能過剩等問題,當時日本政府採取了一系列財政刺激措施,同時為了維持就業對一些“僵屍企業”進行救助,在去産能去杠桿方面停滯不前,付出了生産效率下降、不良貸款增加等代價。
此後,日本開始重視“僵屍企業”問題,但依賴債權人免除債務、裁員、減薪等減輕企業負擔,一些企業經營暫時好轉但並不具有長遠解決問題的能力。因而2000年以後,日本企業間的價格戰日益激烈,引發了嚴重的通貨緊縮。
古賀信行表示,從日本的經歷中,人們可以總結不少化解産能過剩的經驗教訓。比如,要實現資源在産業間的重新配置,就必須讓沒有競爭力的企業儘快退出市場,而企業“重獲新生”不僅要削減成本,更關鍵的是要加強研發,提高勞動生産率。
贏創工業集團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英凱師認為,除了淘汰落後産能,中國作為製造業大國促進傳統産業升級同樣迫切,應通過研發獲得技術優勢,把創新作為産業核心競爭力,解決供應過剩與供應短缺並存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