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份CPI重回2時代 專家:目前滯脹風險最讓人擔憂
- 發佈時間:2016-03-11 07:20:49 來源:中國證券報 責任編輯:王斌
3月10日,國家統計局發佈的數據顯示,2月份CPI環比上漲1.6%,同比上漲2.3%,創近20個月新高。PPI環比下降0.3%,同比下降4.9%。
國家統計局城市司高級統計師余秋梅表示,從環比看,2月份CPI漲幅比上月擴大了1.1個百分點,主要是受寒潮天氣和春節因素的雙重影響。一是寒潮天氣推高鮮菜價格。二是春節期間鮮活食品需求增加,價格上漲明顯。三是春運期間交通和旅遊價格上漲較多。四是春節期間外來務工人員返鄉,部分服務行業用工緊缺,價格水漲船高。
摩根士丹利華鑫證券首席經濟學家章俊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月份PPI同比和環比降幅都有所收窄,這在月初公佈的PMI採購經理人指數中的“購進價格指數”的大幅反彈中就有所預示。
中國人民大學國際貨幣研究所研究員張超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採訪時表示,2月份CPI的意外走高和PPI跌幅的連續收窄,既有季節性因素也有趨勢性因素。同時,現在就斷言PPI趨勢性反轉還為時尚早,經濟結構性矛盾依舊的情況下,PPI“V”形反彈幾乎不可能。所以,目前最令人擔憂的就是滯脹風險,雖然2015年8月就提出了滯脹問題,但並沒有引起足夠重視。
“在技術、人力、資本三項沒有本質改變的情況下,短期只有‘制度’是改善經濟潛在增長率的唯一選擇,而潛在增長率沒有提高的情況下,‘滯脹’幾乎無解。如果真如所料,後幾個月剔除季節性因素後,CPI和PPI持續反彈,那麼在結構改革和體制改革沒有突破的情況下,‘滯脹’隨時有可能發生,而最大的誘因就是地産。”張超告訴記者。
“今年上半年美聯儲暫停加息不僅為人民幣匯率形成機制的調整提供了寶貴的窗口期,也為適度加大寬鬆政策力度來穩增長提供了空間,出於‘兩害取其輕’的邏輯,政府優先考慮穩增長是合理的。”章俊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