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8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2016供給側改革元年:去産能活商貿 供需雙管拉經濟

  • 發佈時間:2016-02-25 10:12:23  來源:中國青年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日前坊間對中國經濟似乎多為看空。最主要有兩個根據。一是中國經濟增速創新低。去年經濟增速不足7%,二是中國外貿也創新低,去年中國進出口總額只有四萬億美元多,比前年不增反降。這是自2008年世界金融危機以來的中國外貿首次負增長。兩者加在一起,也難怪許多人都在嘀咕:中國經濟增長的大旗到底能打多久?

  對於中國增速放慢這點,倒也無需多慮。經濟盤子大了,每年哪怕同樣量度的經濟增長,增長速度就會降下來。道理很簡單,同樣的分子,分母大了,分數自然就小了。就筆者所知,經濟學界沒有任何站住腳的嚴肅學術研究證明中國經濟增長需要8%,才是正常的增速。8%只是一種來自上世紀九十年代的一個思維慣性數字。當然,7%也不是底線,事實上,如果美國經濟能保持能有4%的增速,那奧巴馬總統會馬上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治國有方的總統之一了。

  那麼,什麼是中國經濟增速的底線?答案是,沒有一個絕對的數字。只有中國能比美歐日經濟增速高出1-2個百分點,那就夠了。關鍵是要保住世界經濟火車頭的位子,相對增速比絕對數字重要得多。

  不過,也不能説對中國經濟前途的擔心都是杞人憂天。這不,如何解釋中國去年外貿的全面下滑?出口下降2%,而進口下降得更厲害,有7%左右。可能不能簡單地歸因于外需疲軟。都受前幾年全球金融危機的拖累,難道前年外需就不疲軟?沒有直接證據説明世界經濟去年比前年更差。所以,問題應該還是出在中國經濟本身。

  那麼,問題到底出在哪呢?

  首當其衝的應是中國出口産品的比較優勢下降。企業能做國際貿易,無非靠兩點:要麼有成本優勢,價格夠低;要麼産品品質比別人好。中國的大部分産品,跟日本德國的比起來,平心而論,是看不出有品質優勢的。要跟別人競爭,主要還得靠價格優勢。

  但過去十年,農村勞力不再是無限供給,中國工資的上漲已是不爭之實。做個簡單國際比較,中國目前的藍領工資水準已接近於墨西哥,差不多是越南的兩倍,衣索比亞的八倍。更不利的是,越南最近加入了泛太平洋貿易協議(TPP),與中國的傳統貿易夥伴已實現了零關稅。這自然會蠶食掉中國部分的貿易份額,特別是勞力密集型産品的出口市場。

  進口的下降則説明兩個問題。首先,通過增加消費拉動中國經濟的方式並不可行。理由很簡單,如果經濟不好,老百姓沒錢可賺,哪來的收入拉動消費?國內消費疲軟了,國內的産品都消化不了,又何需進口最終消費品?再從上下游産業鏈來看,如果投資疲軟,上游的原材料如鋼筋水泥自然無法消化,一方面造成産能過剩,另一方面則也無需進口相關資本品。兩者加在一起,進口自然就掉下來了。

  既然中國再無明顯的勞力比較優勢,那麼拼國外市場就只能靠提升産品品質一條路了。但這條路知易行難。提升産品品質只有靠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産率了。提升企業的全要素生産率是當前中國供給側改革的重中之重。

  企業全要素生産率的提升的核心則是生産技術的改進和創新。問題是,技術進步是個長期積累的過程,難以在短期內迅速提升。欲速則不達。靠技術進步靠産品創新來解決當前中國經濟所面臨的挑戰,長期方向是對的,但遠水解不了近火。

  所以,拉動當前中國經濟的,還需去産能活商貿,供需雙管齊下拉經濟。

  第一,在供方,如減庫存去産能,降低企業成本短期有望見效,可以明顯地提升企業全要素生産率,改善企業經營績效,是比較靠譜的方案。當然,我們首先得弄清楚過剩産能又是怎麼來的?除了地方政府過度競爭造成的企業大量過度生産,另外一個原因自然是國內外市場無法消化。

  在想方法解決過剩産能之前,還應該先摸清中國的過剩産能到底有多嚴重。目前最厲害的六大産能過剩産業分別是鋼鐵、電解鋁、水泥、煉油、平板玻璃以及紙板行業。這六大行業的平均産能利用率在七成左右,換言之,有三成庫存。

  怎麼減庫存去産能?除了應有的整頓相關各行業措施外,為過剩産能找賣家應是上上策。目前的“一帶一路一行”就是最好的方案。特別是陸上絲綢之路的中亞國家,本來就正在想方設法地改善基礎設施。想修路,鋼筋水泥跑不了。所以,如果政府搭臺,企業主導,這齣戲都有得看。鄰國手頭緊?也沒關係,亞投行可以貸款融資。這是中國與中亞國家典型的雙贏互利。何樂而不為?

  也有質疑的聲音。其一,目前亞投行資金規模有限,可能滿足不了中亞各國大額需求。其二,中亞國家地緣政治複雜,並不見得各國都會買賬,跟中國合作。

  筆者以為這都是多慮。第一,雖然目前亞投行注資不多,但別忘了中國腰包的三萬多億美元儲備。此時此刻,我們還真不差錢,該出手時會出手的。第二,中國成能消化與國外基建投資,是姜太公釣魚,願者上鉤。只是,機會總是會給有準備的人。個人如何,國家亦然。

  第二, 在需求方,改革則應重在活商貿。破除國內地區壁壘自是不需多言。竊以為,當務之急還在於拓寬國際市場。積極參與TPP談判。

  加入世貿組織之後,中國的國際市場大為拓寬是個不爭之實。但如今TPP正式生效,如果中國沒有積極參與談判,成為成員國。至少會在兩個方面不利:一是歐美傳統出口市場被其他TPP區內勞力密集型國家蠶食。更為重要的是,因為TPP採用原産地原則。因為中國不是TPP協議國家,那麼TPP協議國家從中國購買原材料或中間就不能免關稅,這勢必會大大減少其他國家對中國産品的進口。換言之,中國的最終品和中間品出口都是深受其累。

  一句話,新年伊始,中國如能去産能活商貿,供需雙管齊下拉動經濟,則高度全球化、競爭白熱化的今天,仍可以閒庭信步,風景這邊獨好。

  (余淼傑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經濟學教授 海外網專欄作者)

  (責編:王嶺、周悅)

  

  

原標題:2016供給側改革元年:去産能活商貿 供需雙管拉經濟

  

  

責任編輯:高蕾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