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部門預算改革"鉚住"精細化 平均審減率近四成
- 發佈時間:2016-02-25 07:31:43 來源:經濟參考報 責任編輯:金瀟
《經濟參考報》記者從財政部獨家獲悉,2016年中央部門預算迎來實質性改革。所有中央部門預算的編制必須以項目庫建設作為基礎和前提,財政部聘請各個領域專家和多家社會第三方機構參與預算事前評審,各個中央部門的項目如果沒有通過評審則不能進入項目庫,未進項目庫項目不得編入部門預算,無法獲得財政資金。目前,已完成預算評審的109家中央部門,評審後審減額近344億元,平均審減率為38%。
據了解,以往各個中央部門上報預算較為粗放。“預算評審工作開始之前,某個部門計劃實施某項目,因為沒有細化的標準,大家都是‘拍腦袋’,也難免有些人情賬。”北京中證天通會計師事務所首席合夥人張先雲説。
參與今年中央部門預算評審的專家、中國資訊協會特約副會長何華康告訴記者:“過去太多人鑽空子,部門往往把項目支出歸併到大類裏,沒有人弄得清該不該支出、該支出多少。”他表示,只有精細化才能判斷具體某個項目的支出是否合理,“一些申報單位和我們交流時説,今年的部門預算編制對他們來説改革力度很大,我認為加強評審是諸多改革中最重要的一條”。
記者獲悉,往年預算評審大多是事後評審,今年是第一次組織大規模的事前評審。參加此次評審工作的專家、復旦大學財務處處長茍燕南告訴《經濟參考報》記者:“如果前期資源配置不合理,目標不清晰,事後再進行預算評審很吃力,效果不明顯。今年開始中央部門預算評審從後往前移,在項目入庫的時候就要強調目標管理、績效管理。”
記者從財政部預算司獲悉,今年動用八家仲介機構共計160人,聘請390名專家參與預算評審。財政部于2015年年底完成了部分中央部門2016年項目預算的評審工作,共評審231個項目,預算申報數逾900億元,覆蓋109家中央部門。經評審,項目預算建議數為558億元,審減額近344億元,平均審減率為38%。中央部門少則調減超過20%,多則調減超過80%。
張先雲告訴記者,他所在的會計師事務所于2015年9月到11月承擔了國家衛計委、國家鐵路局、國家郵政局、國家測繪地理資訊局和中國鐵路總公司等部門的2016年預算項目評審工作。其中,國家郵政局4個項目申報預算總額51849.9萬元,評審建議預算9671.95萬元,調減42177.95萬元,調減率高達81.35%。此外,國家衛生計生委3個項目申報預算總額39939.50萬元,調減率23.69%。中國鐵路總公司1個項目,申報預算285000萬元,調減率27.70%。
在他看來,評審工作給各中央部門形成了壓力,需要各個部門編制的預算經得起審核。他告訴記者,比如以往開個會大體説需要多少錢,現在要具體列出會議規模、在什麼地方開、多少人參加,把一項一項費用加總計算出來。再如博物館免費向公眾開放需要財政資金補貼,以往寫個簽報上報個數字,現在要有具體的標準,明確平時、節假日每天接待多少人次,一人補助多少錢。又如某部門要建立遠端會務系統,要具體計算出軟體多少錢、硬體多少錢、裝修多少錢,每一項都要詳細評審。
據了解 ,2015年底完成的部分中央部門預算評審發現,資訊化建設項目多缺乏統籌規劃,重復建設問題嚴重。68個資訊化建設項目申請預算近235億元,經評審調減152億元,審減率高達65%。
作為主要參與資訊化評審的專家,何華康從2015年國慶前開始到2016年初集中參加了評審。據他介紹,資訊化方面經常性參與評審的專家約有十幾個,針對不同的項目,除了通用的資訊化方面的專家外,還有一些專業性更強的專家。
茍燕南表示,我國上一次在預算方面比較大的改革是在2000年前後,這次預算改革的力度前所未有。他表示,一方面,預算項目的安排和項目的績效掛鉤,要求項目申報的時候有明確的績效目標,要有細化、量化、可衡量的評價指標。預算編制環節確定後,在預算實施過程中對項目進行動態監控和考核,項目執行結束後根據管理需要做績效評價,把結果用於追蹤問效,同時和來年的預算編制結合起來。另一方面,預算執行管理和盤活存量資金結合起來。在給中央部門定預算盤子的時候就要看各個部門的存量資金,存量資金多就會少給預算,在支出水準大體不變的情況下,這就倒逼各個部門必須盤活存量。而且在項目編進預算前必須要通過評審、進入項目庫,這也確保預算資金的精細化管理,實際上也從源頭上防止存量資金的産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