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9月14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李克強:國際産能合作打開一扇嶄新窗戶1+1+1>3

  • 發佈時間:2015-08-13 10:20:50  來源:中國新聞網  作者:韓嘉  責任編輯:李春暉

  

李克強:國際産能合作打開一扇嶄新窗戶1+1+1><p  align=3">

  

  巴西名城裏約熱內盧的地鐵公司內,一輛從中國長春跨越重洋而來的銀色列車,亮眼地停在試運作軌道上。

  中國總理李克強在裏約州州長陪同下,步入車廂體驗列車的舒適度和安全度。“這是中國裝備的機遇,也是對中國裝備製造的檢驗!”得知裏約市民對中國産的地鐵列車非常滿意後,李克強當即表示,要把這個項目打造成中巴國際産能合作的“新典範”。

  這一幕發生在巴西當地時間2015年5月20日上午。李克強就任總理後首訪拉美四國,而“國際産能合作”正是貫穿此訪的一個核心理念。

  就在5月17日李克強踏陳情程的前一天,國務院正式發佈了《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這是首次以國務院文件的形式推進國際産能合作,被輿論解讀為“重要的路線圖”。

  事實上,這一路線圖此前多次在國務院常務會議上討論部署過。作為中國在全球經濟舞臺上亮出的一張新牌,國際産能合作也經歷過一個相互磨合深化與認同的過程。觀察人士注意到,從最初的“雙方”合作演進至“多方”合作,正是基於各方利益的最大契合點,國際社會才對此積極回應。國際産能合作的核心理念即:位於全球價值鏈上不同位置的國家,通過多方産業、資金及技術合作,共同“分享”工業文明與和平發展曙光,在多方深度合作中,提升各自位置,重構價值鏈,實現“多贏”格局。

  這樣基於全球視野的包容性發展理念,勢必給中國帶來更多紅利。正如李克強在常務會上多次強調的,借國際産能合作,積極參與全球市場競爭和價值鏈重構,是推動國內産業轉型升級,促進中國經濟邁向中高端的重大機遇。

  - 改革開放初期,靠輸入生産線成就了風靡全球的“中國製造”,現在我們也走到“産業輸出”的時候了

  在被視為“行政系統最高決策平臺”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不到40天內,李克強總理先後兩次部署國際産能合作。

  2014年12月24日的常務會議,部署加大金融支援企業“走出去”力度,李克強明確提及與國際産能合作有關內容。

  2015年1月28日,常務會議題中出現了“部署加快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開展國際産能合作,是中國經濟發展到今天的必然需求。”總理説,“這不僅有利於當前經濟發展,更是推動産業轉型升級,推動中國經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的重大機遇。”

  據悉,當天會議上,針對這一議題,足足研究討論了兩個多小時。

  國務院常務會議初步確定了國際産能合作由政府推動、企業主導、金融支援的運作模式。

  2015年4月15日的常務會上,一個細節透露出總理對於這一議題的高度重視:當天的會議部署落實2015年經濟體制改革重點任務,“推進國際産能合作,這一條要寫進來!”在上會文件原有表述之外,李克強特意要求加上兩項內容,其中一項就是“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李克強在多次常務會上闡釋過國際産能合作對於中國經濟的深遠意義。

  “我們常説,要從‘産品輸出’向‘資本輸出’升級,這當中有一個很重要的環節,就是‘産業輸出’。這也與發達國家的轉型路徑相吻合。”他在今年年初的一次常務會上説,“改革開放初期,一些國家把大批生産線轉移到我國沿海地區,成就了風靡全球的‘中國製造’,現在我們也走到‘産業輸出’的時候了。”

  總理進一步強調,推動中國裝備及優質産能“走出去”,目前是一個極好的時點。

  “現在不僅發展中國家,包括中東歐的一些中等收入國家,基礎設施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間,甚至有些發達國家的基礎設施也面臨老化等問題。”李克強説,“中國在這方面的性價比有很強的競爭力,因而要不失時機加快推動中國裝備‘走出去’,與各國廣泛進行産能合作。”

  - 國際産能合作不僅幫助輸入國發展實體經濟,也推進了其工業化進程

  梳理國際産能合作,李克強總理與哈薩克總理馬西莫夫共進“天價早餐”,無疑是其中濃墨重彩的一筆。

  去年12月底,李克強出訪哈薩克時,兩位總理在早餐間圍繞“中哈産能合作框架協議”初步敲定了一份價值180億美元的大單。

  後來在2015年1月28日的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李克強講起了當時的情景。

  “哈薩克公共産品匱乏,希望加大投資力度、大興基礎設施建設。但他們國內水泥、平板玻璃等産能生産線一條都沒有。所以我提議,與其他們向我們購買成品,不如我們去當地直接建廠。”總理説,“哈方一聽非常樂意。因為中國輸出生産線,不僅幫助他們發展了實體經濟,也推進了他們的工業化進程。”

  也就是在這次常務會上,有關國際産能合作的行動路線圖開始變得清晰起來。比如,對於鐵路、核電等重大裝備,會議確定要“大力開拓”相關國際市場,探索採取合資、公私合營等投資運營方式,為有需求的國家提供工程設計諮詢、施工建設、裝備供應、運營維護等全方位服務,並通過國際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

  《關於推進國際産能和裝備製造合作的指導意見》發佈後,國家發改委有關負責人曾表示:“確立國際産能合作計劃目標後,與一些國家的産能合作取得積極成效。今年僅僅與哈薩克幾個月的合作,訂單預計就超過500億美元,相當於2014年全年出口額的一半。”

  - 國際産能合作:中國與世界的經貿關係、合作關係就此打開一扇嶄新的窗戶

  2015年6月,李克強總理訪問歐盟。與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共同出席中歐工商峰會時,李克強在致辭中説:“2014年,中歐每天的貿易量就超過17億美元,全年貿易額超過6000億美元。中歐作為全球兩大重要經濟體,應該攜手共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

  講到這裡,他笑著轉身,對著同樣坐在主席臺上的容克説:“中方參與歐洲投資計劃的考慮是宏大的,主席先生須得有個好胃口。”

  這是李克強與容克的第一次會面。他力推的“國際産能合作”與容克提出的“歐洲投資計劃”不謀而合。最終,中歐雙方達成廣泛共識,同意建立中歐共同投資基金,並儘早達成一個全面的中歐投資協定。

  此間評論稱:基於國際産能合作這一全新思路,中國與世界的經貿關係、合作關係就此打開一扇嶄新的窗戶。

  據不完全統計,李克強總理出訪巴西、哥倫比亞、秘魯、智利拉美四國期間簽署的基建、産能等實際項目及意向協議,總額超過1000億美元。

  一個多月後總理出訪歐洲,這份國際産能合作的成績單被進一步豐富:中國與比利時簽署12項雙邊合作文件,金額超過180億歐元;中法兩國政府共同發表了開展第三方市場合作聯合聲明和中法核能合作聯合聲明。

  這被媒體評價為“開拓性的聯合聲明”。此前國際社會還沒有過這樣的協議。在當今世界格局中,作為最大發展中國家的中國已經進入工業化中期,擁有處在世界中端的工業生産線和裝備製造水準。在這方面,法國等發達國家處於高端水準,而大多數發展中國家尚處在工業化的初期。

  對於中國總理力推的國際産能合作而言,這樣的坐標係意味著巨大的機會。將中國的中端裝備與法國的核“芯”技術結合起來共同開發第三方市場,對中國而言,意味著存量資産得到盤活,促進産業鏈邁向中高端;對法國而言,意味著更多的出口與就業;而對第三方市場而言,則意味著獲得更高性價比的裝備與核“芯”技術,提升自身工業化水準。

  1+1+1>3:這正是國際産能合作的奧妙所在,也意味著中國會在全球市場上贏得更多和平發展夥伴,並從中獲得更加持久的紅利。

  正如李克強在一次國務院常務會議上所言:“中國經濟是在全球化進程中成長壯大起來的。開放與改革一樣,是我們今後發展的必由之路。”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