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人民日報談東北再振興: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 發佈時間:2015-06-24 09:20:47  來源:中國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繼去年經濟增速全國“墊底”後,今年1—4月,東北三省經濟指標持續走低。東北經濟怎麼了?東北振興怎麼辦?帶著這樣的問題,國務院第八督查組近日奔赴黑龍江、吉林、遼寧尋求答案。

  鼓幹勁:穩增長、穩預期,信心比什麼都重要

  “從今年起,大慶油田每年減産原油150萬噸,量價齊跌,一年減少地方稅收90億元,拉低全省GDP0.5個百分點。”黑龍江省長陸昊向督查組坦言下行壓力。

  豈止油城大慶。東北許多煤城、鋼城、林城面臨同樣的困境。

  今年一季度,黑龍江、吉林、遼寧的經濟增速分別降為4.8%、5.8%、1.9%,這樣的數字讓人揪心。

  剖析原因,三省決策者們切中要害:“表面看是需求不足、投資乏力,實質是體制性、結構性矛盾集中爆發。”老工業基地結構單一、産業偏重。一油獨大,“一柱擎天”,大慶、一汽“打噴嚏”,全省經濟就會“感冒”。

  東北經濟該咋辦?

  “信心比什麼都重要。增速換擋期,讓創新、改革、市場、開放‘四個驅動’協同發力,就能激發新動力。”遼寧省委書記李希説。

  “向結構調整要增長、要品質、要效率,我們有信心、有決心,相信困難只是暫時的。”吉林省委書記巴音朝魯説。

  “要找準發展路徑,還要轉變觀念、突破體制機制障礙,以更大的力度觸碰和解決制約經濟發展的根本性問題。”陸昊説。

  “增速會不會滑出合理區間?”“民生會不會受影響?”督查組關心這些問題。

  千方百計穩增長、穩預期,一系列重大政策措施正落地生根——

  穩工業、穩有效投資。吉林制定“工業用電獎勵”等28條針對性措施,定向調控、精準補短。今年前5月,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11.2%,工業出現回暖跡象。

  推進重大項目落地,審批提速。瀋陽華晨寶馬發動機新廠的德方負責人感嘆:“審批時間從16個月縮減到2個月,這是‘中國速度’!”已投産的寶馬整車“一馬當先”,去年産值突破1000億元,産量增長34%。

  經濟雖遇冷,民生不降溫。黑龍江省級財政撥付12億元,幫助困難的“四大煤城”提前啟動棚戶區改造,並解決煤礦富餘人員再就業。

  讓人欣慰的是,面對經濟下行壓力,三省的就業、物價、收入等民生指標保持穩定,城鄉居民收入增速跑贏GDP。

  在東北督查期間,不論是接觸領導幹部還是企業群眾,從他們身上極少感覺到悲觀情緒。吉林石化一位同志説:“新中國第一桶染料、第一袋化肥,我們從無到有,闖過了多少難關!只要鉚足幹勁,眼前的困難也一定能過去。”

  國務院第八督查組組長、國土資源部部長姜大明説:“在當前困境中,這種精氣神彌足珍貴。提著那麼一口氣,鼓著那麼一股子勁,這是新一輪東北振興的強大動力和希望所在!”

  拼闖勁:“加減乘除”調結構,讓大企業頂天立地、小企業鋪天蓋地

  東北再出發,要闖的第一關就是結構調整。

  既要讓大企業頂天立地,也要讓小企業鋪天蓋地,老工業基地需要一次脫胎換骨的轉型。在新一輪支援東北振興政策推動下,各地抓緊“加減乘除”調結構。

  ——加法:培育新興産業,讓輕的重起來。

  吉林醫藥産業從小做大,連續5年增速30%,産值突破3000億元。經濟下行,“吉藥”卻逆市上揚,成為吉林經濟的新增長極。

  “賣産品+賣服務”,遼寧去年分立生産性服務企業1425戶,做強現代服務業。“傳統産品訂單減少,現代服務頂了上去。我們下屬的8家生産性服務企業,去年盈利2.9億元,佔集團利潤的78%。”瀋陽鼓風機集團董事長蘇永強説。

  ——減法:化解過剩産能。

  對落後産能堅決説“不”。2014年鞍鋼狠下決心,將6座焦爐全部拆除,這標誌著鞍鋼落後煉焦産能全部淘汰。

  對有優勢的富餘産能鼓勵“走出去”。遼寧融入“一帶一路”,裝備製造借船出海。特變電工瀋陽集團在國外設立27個辦事處,産品銷往60多個國家和地區,實現從“裝備中國”到“裝備世界”的飛躍。

  ——乘法:發揮創新乘數效應。

  稅收優惠、股權激勵,各地鼓勵創新的政策密集出臺,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推動“中國製造”邁向“中國智造”。

  “新常態就是創新的常態。”瀋陽機床集團董事長關錫友感觸頗深,傳統機床市場萎縮,而自主研發的i5智慧機床卻訂單火爆,上市一年銷量突破4000台。“每台i5都會獨立‘思考’,按每個用戶的需求私人定制,一套的利潤是傳統機床好幾倍。”他説。

  ——除法:激發市場活力。

  商事制度改革、小微企業減稅,一系列政策組合拳為市場鬆綁,給企業減負。哈爾濱科技創新城,短短幾年吸引800多家中小企業入駐。

  督查組發現,老工業基地的動力機制發生積極變化:

  消費拉動力增強。去年東北三省消費增長均在10%以上,遼寧消費對經濟增長貢獻率超過投資。

  服務業發展加快。吉林去年服務業增速首超工業,增值5000億元;遼寧今年一季度服務業佔到經濟總量的47.5%,提高5.2個百分點。

  民營經濟迸發活力。去年吉林新增註冊資本增長1.8倍;黑龍江新登記內資企業增長61.9%;遼寧民營經濟增加值同比增長7.2%。

  看韌勁:攻堅克難促改革,久久為功,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破解東北經濟的深層問題,唯有改革。

  簡政放權是改革的“先手棋”。

  “權力放下去多少?”“基層能不能接得住?”“問題出在哪兒?”……每到一處,督查組都追問到底。

  督查組了解到,東北“放權”力度加大。去年以來,黑龍江取消、下放51%的行政審批事項;吉林省級審批減少到234項,成為保留審批最少的省份之一;遼寧將審批事項上網公開,清單之外再無審批。“政府的手伸得太長,市場的手就會短。”哈爾濱市長宋希斌説,通過流程再造,哈爾濱審批時限壓縮了50%。

  然而,“接權難”問題開始凸顯。不少基層幹部反映,上面放權快,基層承接能力不足,放下來的權接不住。

  國企改革是東北的“重頭戲”。

  作為國企重鎮,遼寧推進混合所有制等4項改革試點。早改革早主動,沈鼓集團從2011年開始混合所有制改革,引入戰略投資夥伴,實行企業職工持股。當時日子好過,為何還要搞“混改”?集團負責人説,不只是為了募集資金,更希望通過股權多元化改善公司治理,讓企業決策更科學、走得更遠。

  然而,有的國企也反映改革難。由於歷史原因,一些企業辦社會、廠辦大集體等問題還沒解決,企業包袱重,轉身難。

  金融改革是轉型的“助推器”。

  “要不是借力資本市場,公司的資金壓力很難緩解。”作為上市企業的吉恩鎳業負責人説,去年一起海外並購讓公司資金捉襟見肘。關鍵時刻,通過資本市場定向增發60億元,不僅解決了融資難,還推動企業實現了跨越。

  然而,對整個東北而言,金融改革仍是短腿。有的企業反映,國家一些金融優惠政策還阻塞在“最後一公里”,融資難、融資貴問題依然存在。

  這説明,東北一系列改革開始破題,但還遠沒有到位。當前改革正步入深水區,免不了急流險灘,少不了難啃的硬骨頭,只有拿出久久為功的韌勁,敢於動真碰硬,才能衝破思想藩籬,徹底打破體制機制障礙。

  新一輪東北振興,需要幹事創業的精氣神,需要背水一戰的改革決心。

  來源:人民日報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