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3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金融機構積極創新衍生産品服務實體經濟

  • 發佈時間:2015-05-02 10:41:51  來源:新華網  作者:陳雲富 馮莽  責任編輯:張少雷

  如果列舉當下中國金融機構的熱門行動,由“網際網路+”風潮帶動的“跨界”思維定會位居前列,在專業性非常強的衍生品行業也不例外。衍生産品為企業提供更為全面的風險管理手段,服務實體經濟發展。

  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曾讓場外衍生産品備受詬病,不少金融機構損失慘重。但用南華期貨總經理羅旭峰話説,相對於美國發達的市場和衍生品的發展過度,中國市場才剛剛起步。南華日前成立專門部門,為市場提供場外期權等衍生品的報價。

  上海高級金融學院教授陳松男錶示,作為風險管理工具,衍生工具實際上是中性的,和汽車類似,衍生工具有很多功能,但駕車前也會有培訓、考試相應的措施,金融危機前銀行端的濫用衍生産品,核心仍是未能做好相應的風險控制。

  在眼下的中國市場,場外衍生品獲得發展更多是市場需求的推動。有業內人士表示,一方面是個性化的風險管理需求增加,另一方面隨著企業利潤率下滑,市場價格的任何波動都對企業帶來巨大風險,而交易所上市品種覆蓋的産品仍有限。

  目前中國市場已是全球最大的商品期貨市場,包括螺紋鋼、銅等産品的交易也位居前列,但是上市的商品僅40余種,交易品種儘管基本覆蓋了包括能源化工、金屬以及農産品等主要大宗商品,但依然有大部分産品還未能掛牌場內市場交易。

  而促成當下場外市場成期貨經營機構最熱業務的轉變,仍在於政策的“鬆綁”。此前,作為期貨經營機構的期貨公司一度被限制在經紀業務領域,隨著市場的成熟度與需求的不斷提升,包括投資諮詢等相關業務在近年開始獲得許可,尤其是2014年9月中國證監會發佈期貨創新相關意見後,資産管理、網上開戶以及進入銀行間市場等創新陸續放開,極大釋放行業的創新潛力。

  目前,中國期貨經營機構介入場外衍生品市場,主要借道旗下的風險管理子公司。中國證監會的數據顯示,100余家期貨公司中,目前已有41家設立風險管理子公司,2014年的現貨倉單近期和遠期交易規模超過370億元,多家公司通過估值期權等方式,為市場提供定制化的風險管理産品。

  不過作為“後進者”,期貨經營機構的挑戰或許才剛開始。目前,金融實力普遍較弱,通過中國市場的場內衍生産品除了期貨,大部分期權産品仍是空白。2月份上海證券交易所上市了首個期權産品——上證50ETF期權,但包括商品的期權、股指的期權等系列産品仍在等待放行進程中。

  上海期貨交易所總經理助理黨劍表示,期權是金融機構風險管理和産品創新的必要工具,未來鼓勵金融機構開展場外衍生品業務的同時,還要積極推進場內衍生品市場建設,助力金融機構的場外業務持續穩定發展。

  “如果期權産品進一步豐富,會有助於場內和場外市場的協調發展,從而為企業和機構提供更多元的風險管理工具,使期貨衍生品更好服務於實體經濟。”上海中期副總經理蔡洛益表示。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