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李克強:中國外貿要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

  • 發佈時間:2015-04-05 09:33:04  來源:新京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劉小菲

  李克強總理3日主持召開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座談會。他強調,要推動中國外貿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形成開放型經濟新格局。

  李克強説,上世紀80年代以來,中國實施沿海發展戰略一個很重要的舉措是“大進大出”。這一戰略有力支撐了中國經濟30多年高速的發展,造就了今天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

  “但必須看到,國際市場正在發生深刻的變化,中國也需要順應這種變化,轉變自己的發展方式。過去那種‘大進大出’的老路已經難以為繼。”總理説,“要加大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使我國對外貿易從‘大進大出’轉向‘優進優出’。”

  “雙引擎”不能關起門來打造

  在3日的座談會上,李克強分析説,長期以來,“大進大出”發展模式帶動了國內的大量就業,也推進了中國的工業化進程,但大部分利潤並沒有留在國內。

  “目前,我國的勞動力成本持續攀升、資源約束日益加重,‘大進大出’的模式已經難以為繼,必須促成‘優進優出’的開放型經濟新格局。”他説。

  總理進一步解釋説,所謂“優進”,就是從我國的長遠和根本利益出發,根據國情,有選擇地進口緊缺先進技術、關鍵設備和重要零部件。而所謂“優出”,就是不僅要出口高檔次、高附加值産品,還要推動産品、技術、服務的“全産業鏈出口”。

  李克強説,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就是推動對外貿易向“優進優出”轉變。這有利於培育對外開放新優勢,使中國經濟和世界經濟在更高層次上深度融合。

  李克強説,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是中國經濟提質增效升級的關鍵舉措。

  “我們要使中國經濟長期保持中高速增長、邁向中高端水準,必須從全局範圍考慮問題,統籌國際國內兩個大局,利用好國際國內兩個市場。”他説。

  總理説,當前中國要頂住經濟下行壓力,必須用“雙引擎”來助力“雙中高”。一是打造新引擎,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二是改造傳統引擎,擴大公共産品和公共服務供給。

  “但‘雙引擎’不能關起門來打造,必須要著眼全球。”李克強説,“現在看,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在全球範圍內配置産能要素、開拓産能市場,可以為中國經濟中高速發展增力減負。”

  改造“老支柱” 打造“新支柱”

  李克強被國內外廣譽為中國裝備的“超級推銷員”。他在座談會上表示,經過多年發展,中國裝備製造業的水準和國際市場佔有率不斷提升,在一定程度上代表了中國經濟核心競爭力和抗風險能力的提高。

  但他同時指出,一些製造業仍然存在“大而不優”、“大而不強”的問題,仍然處於全球産業鏈的中低端,需要發展更加先進的製造業。

  “要發展更加先進的製造業,決不能只在國內競爭啊!”總理説,“通過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讓中國企業在國際市場上與技術先進、實力雄厚的跨國公司同臺競爭,這將倒逼我們不斷提高技術、品質和服務水準,提高企業的整體素質和核心競爭力。”

  他因此分析説,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和推進國際産能合作,不僅有利於頂住當前經濟下行的壓力,也將推動中國經濟從中低端向中高端邁進。

  李克強説,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推進國際産能合作,也是增強國際競爭優勢的新支點。

  “中國經濟在開放中增長,利用外資和外貿是兩大支柱。”他説,“但現在,隨著國際經濟貿易格局深刻調整,以及我國資源要素條件的變化,必須在繼續強化改造兩大‘老支柱’的同時,打造‘新支柱’。要從以‘消費品出口’為主,逐步轉向更加注重‘投資品出口’。”

  他強調,在努力推動外貿轉型、有效利用外資的基礎上,通過對外投資、産能合作和商品出口的“三位一體”協作推進,可以有效增強我國的比較優勢,實現更高的國際化水準。

  “支援中國裝備走出去、推動國際産能合作,不僅有利於中國盤活存量資産,也有利於其他國家加快工業化進程、擴大就業,還可以為中國與發達國家合作開拓第三方市場創造更多機遇。”李克強説,“這是‘各得其所、互利共贏’的好事。”

  從“大進大出”到“優進優出”,這一轉變過程需要逐步探索,政府的管理理念、體制機制和政策措施也要做出相應的調整和完善。其中一項重要工作,就是持續推進簡政放權,解決企業面臨的“婆婆”多、審批繁瑣、過細過嚴等問題,讓企業“放開手腳闖世界”。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