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3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中國經濟不具備通縮條件何談向世界輸出風險?

  • 發佈時間:2014-12-08 10:48:29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孫業文

  2014年即將結束,中國的全面深化改革正穩步展開。當處於“新常態”下的中國選擇主動降低經濟增長速度、提高增長品質時,期待中國做世界經濟復蘇“發動機”的西方卻失掉了耐心,拋出“中國通縮風險波及世界”的論調。

  近期,有西方媒體指稱“中國物價下跌正對全球各經濟體構成越來越大的威脅”,甚至認為,中國十多年來一直在向世界輸出通縮。

  雖然理論界對通貨緊縮的界定標準不盡一致,但無論以何種標準衡量,物價總水準、貨幣供應量、就業率、GDP增速等衡量通縮的主要指標均顯示,中國經濟目前並不具備通縮條件。

  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中國GDP同比增長7.4%;全國居民每人平均可支配收入實際增長8.2%;城鎮新增就業1082萬人,同比多增16萬人。此外,三季度末,中國城鎮登記失業率為4.07%,保持在4.6%的控制目標以內。在貨幣供應量方面,10月末中國廣義貨幣(M2)餘額為119.92萬億元,同比增長12.6%,貨幣流動性仍舊比較寬鬆。

  在最為外界所關注的CPI表現方面,中國連續六個月的CPI同比漲幅維持在2%上下,環比漲幅也圍繞0.1%上下波動,均未出現連續性的負增長。復旦大學經濟學教授殷醒民據此分析,中國物價仍處在增速放緩、通脹壓力減輕的狀態,而不是通縮的狀態。

  專家認為,隨著冬季來臨和前期消化翹尾因素的減少,第四季度CPI保持溫和上漲的可能性比較大。此外,中國經濟仍正處在成本上升階段,尤其是存在勞動力等要素供給趨緊的結構性因素,資源性産品價格也有待理順,這些都推動中國物價上行的長期壓力。

  日前召開的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為即將舉行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定下基調,而後者將規劃部署明年經濟工作重點和任務。政治局會議強調,中國將繼續實施積極的財政政策和穩健的貨幣政策。專家認為貨幣流通量將繼續保持比較穩健的增長速度,因此無須擔憂因市場貨幣流通量減少而導致物價持續下降。

  在這樣的大背景下綜合來看,中國並不具備通貨緊縮的表徵與內涵,又怎談“輸出”?而拋出中國正在輸出通縮論調的西方媒體舉證説,中國PPI連續32個月下跌讓這一世界最大出口國向全世界出售低價商品。

  但事實上,近一段時期以來,國際市場上原油價格、基本金屬價格等都出現了不同程度的下滑,各種工業製成品、生活商品等價格也無上漲跡象。在上海交通大學上海高級金融學院副院長朱寧看來,中國PPI下跌的一個重要原因是,中國在消耗過剩産能的過程中廠商議價能力減弱,屬於市場行為。

  此外還有輸入性因素。交通銀行首席經濟學家連平認為,全球初級産品價格指數已經連續4個月下跌,工業原料初級産品價格指數連續走低,國際市場工業産品價格整體低位運作短期內難以改觀,這些對中國的工業品來説,都是輸入性通縮壓力加大。

  中國是世界第一大出口國,但同時也是世界第一大進口國。世界性通縮壓力下的原材料價格走跌、需求不足等因素,必然拉低“世界工廠”中國的製成品價格。又如何能把世界商品流通環節中的中國一環指為這個鏈條的源頭呢?

  “中國其實是在消化及平衡全球的通縮壓力。”連平説。

  目前,人民幣匯率及中國央行貨幣政策變化對全球資本市場及價格形成的影響還相對較小,全球資本市場及價格形成受美元及美國貨幣政策的影響還很大。中國貨幣政策調整因而無法成為“向世界輸出通縮風險”的調節閥。

  朱寧説,中國在目前宏觀金融審慎的背景下,資本流動本身也非常謹慎,所以從貨幣角度看,中國也沒有輸出通縮。對於輿論比較關注的中國央行近期降息舉措,普遍認為,這是為緩解企業融資成本、促進實體經濟發展的金融體制改革的一部分,而並貨幣放水,亦不是貨幣政策轉向的信號。

  從世界範圍看,目前中國的經濟增速依然是比較高的,而且正處在“軟著陸”的過程中。在穩增長、促改革、調結構、惠民生、防風險的宏觀經濟調控大方略不變的前提下,隨著經濟結構調整到位、産業轉型升級完成,中國經濟將真正實現有品質的增長,世界也將因此受益。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