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9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農民糾結種不種糧:一畝地賺不過500元 不划算

  • 發佈時間:2014-11-16 07:20:00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卞民德  責任編輯:謝淩宇

  算效益——

  單純種糧不划算,一畝地賺頭不過500元

  種糧,還是不種糧?在産糧大縣山東省章丘市,這成了許多農民糾結的難題。

  寧家埠鎮大桑樹村的公路旁,張德利的帝豪生態種植家庭農場很是顯眼。300多畝的土地上,除了一座佔地15畝的現代化蔬菜大棚,其他全部是糧食與果樹套種。按照張德利的計劃,過段時間還要再建起一座大棚。

  “今年收成還不錯,算是增産增收,玉米一畝地收個1300來斤,接著就賣了,基本上能補足流轉土地的費用。”不過,張德利心裏邊清楚,這280多畝地上的糧食收益,與旁邊的一個大棚相比,不過是小巫見大巫。

  老張説,算算賬就知道,種糧到底划算不划算。小麥玉米兩季下來,産量一般在2000—2500斤。按照這幾年的價格,毛收入就是2500多元。而一畝土地的流轉費用就超過1000元,再加上種子、肥料、人工、機械等花銷,種植成本一年下來至少要1800元。算下來,一畝地的賺頭不過500元上下。

  種糧省工省力,價格穩當,但效益不高;种經濟作物費心費力,風險不小,但收益也高。這樣的道理,土地流轉戶們心裏都清楚。

  在相公鎮的蔬菜種植專業村牛一村,1500多畝土地經流轉後,被建設成一個現代農業園。僅以其中種植的大棚蔬菜為例,除去所有的成本之後,每畝土地每年的收入至少可以達到上萬元。

  “別看成本高、管理起來費力,但純收益比種糧要多出四五倍甚至更多。”當初,為這些土地流轉後怎麼經營的事兒,村支書牛華卜跟黨員和農民代表前前後後商量了兩三年。“當時就沒考慮要繼續種糧,定的方向是搞現代農業,向土地要更高的效益。”

  比較效益差距大,讓種糧缺乏吸引力。即便是普通的農民,對此也看得明明白白。記者在採訪中了解到,因為擔心未來的收益,不少農民流轉土地時甚至明確提出,不希望承租土地的流轉戶搞糧食種植。

  章丘市農業局副局長劉勇表示,無論是農民還是流轉戶,什麼掙錢種什麼,都是一種遵循市場規律的現實選擇。“從當前的情況看,經濟利益的考量所産生的後果,就是土地流轉後純粹用來種糧的很少。”現在章丘大蔥等名優農産品強勢崛起,全市“三品一標”農産品達到200多個,僅章丘大蔥的品牌價值就達29億元。

  探緣由——

  大戶種糧政策不穩,倉儲晾曬遇資金瓶頸

  2012年,章丘市土地流轉後種糧面積曾有近50%的增長。主要原因,是當時國家對種植面積在150畝以上的種糧大戶,給予每畝230元的補貼。然而,到2013年,政策進行了調整:種植面積在100畝以上的可獲得每畝100元的補貼,但超過1000畝的最高只補貼10萬元。

  “政策不穩,補貼忽高忽低,對流轉戶種糧的積極性影響很大。”章丘市農業局法制科科長張治水説,現在的情況是,農民在種植糧食的時候,政策往往還沒有定下來。“到現在,今年的政策還沒有出來,大戶種糧補多少、甚至補還是不補,目前都還是個未知數,農民心裏頭沒底。”

  除了補貼政策的不明朗,土地流轉後種糧,還面臨諸多現實的難題。

  位於相公鎮南王村的奔騰種植農場,今年秋收用上了先進的烘乾設備。十里八鄉的種糧大戶,都專門跑來看,甭提有多羨慕。3組設備,58歲的“農場主”顏承金花了40多萬元,一天能烘乾15萬斤糧食。

  受土地政策的限制,很多種糧大戶沒有晾曬場地和存儲倉庫,只能在收穫後儘快出售。而近年來普遍現象是,糧食收穫後,糧價會一路緩慢上漲,而種糧大戶只能望價心嘆。這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種糧效益和規模的擴大。

  “種糧不怕種、不怕管,最怵頭的就是收。收的晚了怕颳風、怕倒伏,但要是一下子全收了,又沒地方晾曬,趕上下雨就容易發芽。”如果完全靠晾曬,顏承金1600畝地的玉米,最起碼需要100畝的晾曬場、費上近10天的工夫。“烘乾的糧食比晾曬的一斤得少掙3分錢,但這是個保障,要不然一旦遇上壞天氣,哭都來不及。”

  都知道烘乾設備好,卻並不是誰都買得起。種糧大戶在向規模化生産邁進的路上,遇到的普遍難題就是資金。繡惠鎮太平村63歲的種糧大戶張保華,流轉了700余畝土地種糧。光租金一項,每年就要60多萬元。“一年一付,不管你賺不賺錢,這個都得先交出去,而且每年還得買點農機、搞點農田建設。咱沒有抵押物,找銀行貸款費時費力,還貸不了多少,只能是自己想辦法。”

  此外,受工商資本下鄉、經濟作物種植等因素影響,土地流轉費用水漲船高。5年間,章丘市的土地流轉費用從原來的每畝500元左右提高到1000元以上,進一步壓縮了種糧的利潤空間。

  問對策——

  政策支援是最大後盾,節本增效需要新型農民

  種糧究竟有沒有“錢途”?

  作為大戶的顏承金髮現,今年他與山東省農科院合作試種的11畝穀子,畝産達到了620公斤。要擱在過去,一畝地也就能産個四五百斤。而且,市場上,脫皮的穀子價格就到了每公斤10到12元錢,一畝地毛收入在五六千元,大大高於小麥玉米的收益。

  不僅如此,通過種肥同播、土地深松、多品種調配種植等方法,顏承金種植的小麥玉米少施了肥料、少澆了水、省了人工,但卻普遍獲得高産。兩季加起來,平均每畝地要多收個200來斤。

  “新型農民不光得有知識、有文化,還得懂科技。”雖説從去年才開始流轉土地種糧,但顏承金看得明明白白。前不久,他還“召集”了不少種糧戶,一起商量今後的發展。“種糧也要講究經濟高效,調結構、降成本,這是我們這些種糧戶面臨的最大問題。”

  近日中央出臺發展農業適度規模經營意見,這讓不少種糧農民眼前一亮。其中提到,新增補貼向糧食生産規模經營主體傾斜、優先安排農機具購置補貼等措施,重點扶持糧食規模化生産。另外,還要通過合理引導土地流轉價格,以降低糧食生産成本,穩定糧食種植面積。

  “政府支援是種糧戶的最大後盾,也是我們堅持種糧的信心所在。”這兩天,顏承金的情緒很不錯,用他自己的話説就是“心花怒放”。這倒不是因為今年賺了多少錢,而是市裏已經決定,要給他的農場修上4條生産路、打上8眼井,還要搞300畝的噴灌。

  在劉勇看來,遏制“非糧化”的關鍵,還是在於想方設法提高種糧的經濟效益。“一方面,補貼向種糧大戶傾斜、破解資金和設施建設用地、完善農業保險政策等迫在眉睫。另一方面,培養懂技術、懂管理的現代職業農民,才能改變‘有規模、低效益’的尷尬,這更是一項緊迫而長遠的工作。”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