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3日 星期一

財經 > 新聞 > 國內經濟 > 正文

字號:  

北大教授談新常態:短期仍將穩住宏觀經濟政策

  • 發佈時間:2014-11-11 07:30:16  來源:新華網  作者:王秀瓊、顧錢江  責任編輯:張明江

  中國國家主席習近平9日在亞太經合組織(APEC)工商領導人峰會上發表演講,對中國經濟“新常態”的特點、伴隨“新常態”的新機遇和新問題、如何適應“新常態”等問題進行闡述。

  北京大學國家發展研究院教授盧鋒分析稱,習近平系統闡述“新常態”意在引領預期、凝聚共識,預示中國短期內仍將“穩”住宏觀經濟政策。

  “談‘新常態’發出的一個資訊是各方面需要調整思路,不要再假設‘政策是跌出來的’,等待馬上再來一輪刺激。”盧鋒接受新華社記者專訪時説,“明年基本方向還是宏觀政策要穩,堅持改革調整優先,同時繼續穩增長。”

  “新常態”最初是西方企業家精英對金融危機後發達國家經濟狀況的描述,近年學界多用這一詞語討論國內經濟走勢。中國領導人今年5月首次提到“新常態”,表述對經濟形勢的看法,引人注目。

  “以這個‘洋為中用’的概念來概括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特點,的確有契合貼切之處,也表現出決策層在分析形勢和表達決策思維時更為自信和靈活務實。”盧鋒告訴記者。

  盧鋒認為,和以往只用一兩句話提及“新常態”不同,習近平此次對“新常態”的表述更為系統和具體,傳達了三方面的內涵:

  一是用“新常態”概括了中國經濟運作的一系列新表現,二是闡述了中國經濟“新常態”派生的新機遇及其總體合意性,三是直面“新常態”伴隨的挑戰,並表示將力推改革適應“新常態”。

  中國領導人之所以在APEC會議這一重要國際場合用較大篇幅論“新常態”,盧鋒認為,其中原因之一,與國內外對當前中國經濟形勢的解讀分歧增大有關。

  這些解讀大致可分為三類,一類認為目前經濟形勢“很危險”,因而要加大刺激力度;另一類認為目前形勢是外部經濟增速普遍走低拖累的結果,與國內自身因素關係不強;第三種觀點認為經濟走勢總體呈現的變化是合規律的,同時也是釋放和化解早先宏觀失衡累積矛盾的過程,需要在穩增長的同時堅持改革調整優先。

  盧鋒表示,習近平此次論“新常態”意在引導人們更多從積極、務實和全面的視角看待中國宏觀經濟走勢的變化。

  “這對各類市場主體準確理解、預測中國高層的宏觀經濟決策思維和政策走勢,通過主動調整適應經濟新常態的變化,無疑具有重要而權威的意義。”他説。

  另一方面,習近平在充分肯定出現“新常態”的積極一面的同時,也清醒指出面臨伴生的問題與潛在風險。盧鋒認為這體現了中國決策層觀察形勢的客觀和務實的態度。

  中國經濟增速下降的同時,也在經歷化解多年累積失衡因素的“陣痛”過程,包括擠出産能過剩的“水分”,去掉房地産“泡沫”,減控銀行和債務部門“杠桿”等等。

  他認為,習近平對“新常態”的最新闡述與十八大以來決策層經濟管理的總體理念一致。儘管中國經濟放緩,但領導人並未提到刺激,而是多次強調宏觀政策要穩,應對形勢變動要有定力。

  “這個‘穩’字背後有深意,體現了對經濟運作自我修復、自我調整規律機制的認可和設定,體現了一種市場經濟的理念和哲學。”盧鋒説,“在面臨失衡調整的形勢下,經濟增速適度回落是市場調節機制發生作用的必然産物,不宜稍有動靜就動輒大手刺激,那樣可能帶來更大問題。”

  習近平在此次演講中指出,能不能適應“新常態”,關鍵在於全面深化改革的力度。對此,盧鋒分析認為,“新常態”下,要保持可持續長期發展、消除宏觀失衡因素,都需要力推改革,一是破除體制機制的障礙,二是要素價格的改革,包括利率、匯率、土地制度都需要改革。

  “這些改革都不容易,需要著力推進,甚至需要找準適當時機後‘臨門一腳’。”他説,“力推十八屆三中全會部署的市場化改革,無論對於長期增長潛力釋放,還是對於根治宏觀失衡,都是難以回避的必修功課。”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