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北京市在房山區試點農業水價綜合改革

  • 發佈時間:2015-11-08 08:20:00  來源:人民網  作者: 賀勇  責任編輯:李春暉

  今年53歲的李鳳霞是房山區竇店鎮河口村村民。種著4分菜地的她,今年澆水格外小心,生怕超過了村裏分配給她的80立方米的年用水指標。“過去澆地只收抽水的電費,今年改成按方收水費,多用受罰,少用有獎,可得省著點用!”

  農民用水習慣的變化,源自在房山區展開的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此次試點涉及包括河口村在內的11個村,灌溉面積2.1萬畝。房山區水務局總工程師王勇介紹,按照規劃,2016年房山區將在全區範圍全面推開農業水價改革。與此同時,此項改革也在北京市其他區逐步鋪開,計劃到2020年,全市農業用水將從7.3億方降低到5億方,全市平均灌溉水利用系數從0.7提升到0.75以上。

  總量控制,用水指標落實到每戶農民

  房山區是北京市的農業大區,現有灌溉面積38萬畝,主要依靠地下水灌溉,在冊的灌溉機井共3862眼,2014年農業用水9446萬立方米,佔全區用水總量的1/3。近幾年連續乾旱,致使地下水位持續下降,年下降達1—2米,水資源已成制約區域發展的主要瓶頸。

  房山區水務局農水科科長于佔成介紹,過去由於農業用水指標並未下劃至各村、各戶,農業用水僅收取電費,成本較低。同時,節水精準補貼和獎勵機制不完善、計量設施不到位,缺乏“總量控制、定額管理、計量收費”的基礎。“沒有計量,自然對水資源保護和利用沒有概念,農業用水浪費現象普遍存在。”按照河口村水管員何勝忠的計算,過去灌溉一小時一般耗費7.5度電,只需5塊多錢,“有的村民打開灌溉設備,一忙其他事,水就忘了關”。

  這種情況並非個案。我國目前的農業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約為0.5,遠低於發達國家水準,這也意味著農業節水空間很大。

  農業水價綜合改革試點工作啟動後,房山區首先確定了總量控制的原則,參考去年的用水總量,將9270萬立方米的用水指標自上而下進行了分解,其中在11個試點村已經對每一戶的用水指標進行了明確。

  作為房山區精準灌溉示範項目區,河口村實施了農業用水計量系統和村級管理平臺建設,總共安裝了9套用水計量設備及IC卡刷卡設備。農民用水時把IC卡在感應器上刷一下,水泵嗡嗡轉起來,水管裏涌出清水。再刷一次卡,出水停止,設備自動扣除卡中的預交水費,使用非常方便。

  限額管理,超額用水執行懲罰水價

  作物種類不同,灌溉耗水量也不同,那麼如何科學合理地確定每戶農民的用水限額?房山區通過大量調研,根據全區農業平均發展水準,確定了不同種類作物的用水標準。其中,設施農業、大田、果樹每畝用水標準分別為每年500、200、100立方米。“每個農民的耕地面積是固定的,根據不同作物的用水標準就可以測算出每戶農民的限額。”王勇介紹。

  有了定額和計量基礎,水價改革得以順利施行。經深入調研、座談討論,河口村召開村民代表大會,在政府指導價的基礎上執行每立方米0.56元的水價,限額內用水正常收費,限額外用水不僅每立方米收取1.5元的水費,還額外加收水資源費。“這樣一來,農民再用水的時候都會掂量掂量!”何勝忠説。

  劉建平是村裏的用水大戶,他一共種植了14個大棚。每個棚約6分地,用水限額為300立方米,但實際上,目前他每個棚的用水量約在340—350立方米。這意味著,如果不採取更嚴格的節水措施,14個大棚光是超額部分的水費就將超過1000元。這並不是個小數目。這幾天他正忙著和農技人員商量節水的辦法。

  劉德賢家有25.3畝果園,一年的用水限額是2530立方米,“原來都是大水漫灌,這個限額遠遠不夠,但自從安裝了節灌設施,用水量減少一半,産量卻不斷增加。”

  限額管理使廣大用水戶爭先恐後、千方百計地抓節水。種什麼作物、怎樣省水,成了農民種地首先考慮的問題;用水的地方怎樣精打細算,成為農戶的自覺行動。“水價改革後,大田作物每畝地每年的水費相當於以前的兩倍。用水量和農民的錢袋子挂上了鉤,農民的節水積極性就上來了。”何勝忠介紹,改革一年來,河口村用水量下降了1.1萬立方米。

  節水有獎,大多數農民不會增加負擔

  農業水價改革的核心是把水節下來,但又不能簡單依靠增加農戶灌溉成本來實現。從實際情況看,改革後的水價達到改革前的2倍左右,農民灌溉成本的確增加了,如果絕大多數農民因此負擔加重,這項改革註定走不遠。

  怎麼辦?一方面把水價提上去,充分發揮價格杠桿的調節作用,達到節水目的。另一方面加大財政投入力度,如果用水沒有超過限額,每節省1立方米水,農民可以得到1元的獎勵,實現了農戶剩餘水權的有償回購。

  做法看上去簡單,其實是一個大進步,過去農戶節約的水不屬於自己,無法通過交易帶來收益,節水積極性得不到激發。要增強農民的節水意識,最重要的是讓農民看到效益。

  在“少用有獎”的基礎上,河口村的農民還有望獲得節水“分紅”。目前各試點村所收的水費主要用於支付電費、維護材料費、人工費等,同過去相比,支出並沒有增加,而隨著水價提高,村裏徵收上來的水費將會略有盈餘。“這部分結余資金也會根據農民的節水情況用於獎勵。”河口村村支書劉德新説。

  在房山,農業水價改革雖然實施不久,但節水效果已初見成效。通過節水技術改造,畝均用水量已從270立方米下降到154立方米。11個試點村2.1萬畝地可節水243.6萬立方米。農業節水設施的運用,不僅能有效減少地下水開採,而且能控制肥料及水土流失,促進了項目區農業生産佈局和品種結構調整,實現了傳統農業向優質、高效現代農業轉換。通過實施提補獎相結合的節水獎勵機制,也極大調動了群眾節水的積極性,節水成為自覺、自發的行動。

  于佔成也坦言,既然是試點工作,過程中就一定會發現問題。比如,灌溉限額制定不盡合理就是其一。因為各個村的自然條件不同,不同土壤類型、不同降雨條件下,年度灌溉用水會有很大差別。如河口村的土地以沙土地為主,灌溉用水需求量大,目前看來,制定的限額略顯緊張,應當嘗試製定“黏土砂土、豐枯浮動”的定額制度。“這些問題都有待進一步探索和完善,這也正是試點工作的意義所在。”于佔成説。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