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7日 星期四

財經 > 滾動新聞 > 正文

字號:  

農業節水潛力大

  • 發佈時間:2015-06-17 06:07:33  來源:經濟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羅伯特

  發展農業節水。推廣渠道防滲、管道輸水、噴灌、微灌等節水灌溉技術,完善灌溉用水計量設施。在東北、西北、黃淮海等區域,推進規模化高效節水灌溉,推廣農作物節水抗旱技術。到2020年,大型灌區、重點中型灌區續建配套和節水改造任務基本完成,全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達到7億畝左右,農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數達到0.55以上。

  ——摘自《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

  我國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只有2100立方米,僅為世界平均水準的28%。儘管農田灌溉用水量佔全社會用水總量的比例,已從2000年的63%降到目前的55%,但農業仍是第一用水大戶,也是最具節水潛力的行業。大力發展節水灌溉,成為我國緩解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必然選擇。我國節水灌溉發展現狀如何,怎樣推動節水農業走進田間?日前,《經濟日報》記者採訪了節水農業典型區域和業內專家。

  加快推廣節水灌溉

  “解決水資源危機,一是開源,二是節流。就我國目前的發展水準而言,節流應為首要途徑。”水利部農水司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據測算,全國農田灌溉的用水量年平均在3400億至3700億立方米之間,如能提高10%的利用率,就能節水300多億立方米。目前我國節水灌溉工程面積僅佔有效灌溉面積的46%,農田灌溉用水有效利用系數只有0.52,也就意味著48%的水被浪費。一些地方水資源短缺與浪費現象並存,與水資源節約保護、高效利用的要求不相適應。

  從糧食安全的角度看,推廣節水灌溉也尤為緊迫。現在1立方米的灌溉水可以生産1公斤的糧食,低於發達國家1:1.2至1:1.4的水準。全國農技推廣中心節水領域首席專家高祥照説,淮河以北地區耕地面積約佔全國的2/3,而水資源量不足全國的1/5,北方部分地區地下水嚴重超採尚難有效遏制。

  全國水資源綜合規劃成果顯示,全國多年平均缺水量為536億立方米,其中農業缺水約300億立方米,工程性、資源性、水質性、管理性缺水並存。特別是北方地區缺水嚴重,農業用水面臨的挑戰更大。

  “對採取措施仍不能滿足灌溉和退減擠佔生態環境用水要求的地區,要限制種植高耗水農作物,通過調整種植結構減少用水需求,甚至合理減退灌溉面積。”中國灌溉排水發展中心副主任閆冠宇説。

  隨著水資源供需矛盾的加劇,噴灌、微灌等高效節水技術被引進並推廣。截至2013年底,全國高效節水灌溉面積2.14億畝,約佔有效灌溉面積的22%。目前,全國生産節水灌溉設備和材料的廠家已有2000多家,形成了年生産3000多萬畝節水灌溉設備的供應能力。

  農業節水多措並舉

  “今年打算試著種地膜玉米,節水耐旱。”陜西省蒲城縣巷劉村村民孫公利説,去年大旱,他家的玉米地幾乎絕收,但橋陵鎮節水示範區的地膜玉米卻是大豐收。蒲城縣農技站站長黨高兵説,示範區的玉米用上了膜下滴灌技術,能節水三分之二,即使遇到旱情也能滿足生長需求。

  據陜西省財政部門測算,在灌區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産能力需投入4至6元。在旱區推廣全膜雙壟溝播等旱作農業技術,平均每增加1斤糧食生産能力僅需投入2元。通過綜合旱作節水農業技術推廣應用,因地制宜發展地膜玉米、馬鈴薯、向日葵等區域優勢作物,可形成一批有較強競爭優勢的農産品産業帶。

  中國農科院節水農業研究中心副主任梅旭榮長期關注陜西旱作節水農業的發展。他的團隊測算,在旱作雨養農業區,如果提高自然降水利用率10個百分點,就能多利用400億立方米天然降水。

  在河北省邯鄲市永年縣余劉營村的地頭,移動噴灌設備每8小時移動一次,能澆10畝地,可以24小時不間斷工作。“這叫小麥無畦全密節水種植模式。過去大水漫灌,一畝地要澆60立方米水,如今只用30立方米。”永年縣農業局副局長趙建彬告訴記者,縣裏建設了2萬畝節水穩産農業示範片。“邯鄲水資源嚴重短缺,農業用水佔總用水的70%,其中小麥灌溉用水又佔農業用水的70%以上。”邯鄲市農技站站長段美生説,市裏計劃利用3年時間,實現農田節水綜合技術普及率達到90%,節水3.5億立方米以上。

  節水品種的選育推廣也是一大著力點。5月底,一場小麥新品種節水種植展示活動在河北省高邑縣舉行,有32個小麥新品種參加展示,每品種展示面積1畝,展示田改澆3次水為只澆2次。河北省農業廳廳長魏百剛介紹,全省小麥灌溉用水大約需要70億立方米,佔農業用水量的一半。去年秋季起,河北在超採區實行季節性休耕,計劃壓減冬小麥85萬畝,並大力推廣節水抗旱品種。

  “各個區域的水資源條件、地形地貌和主要農作物品種都不相同,農業節水要因地制宜,突出重點。”閆冠宇透露,水利部組織編制的《全國現代灌溉發展規劃》明確將分區域建立與農産品生産定位相匹配的節水灌溉發展佈局。

  政策杠桿大有可為

  中國水利水電科學研究院總工程師高佔義認為,節水灌溉技術的大規模推廣,肯定要增加成本和投資。黨高兵説,特別是對於噴灌和微灌而言,畝均投資超過1000元。這樣的投入,讓農民完全負擔下來有些困難。

  鋻於高效節水灌溉工程具有很強的公益性、基礎性,財政資金對其給予了大力支援。“十二五”以來,國家投入節水灌溉工程的投資每年達到345億元,是“十一五”期間國家投資的3.8倍。據介紹,對於大中型灌區的節水改造,中央財政補助西部地區80%、中部地區60%、東部地區30%,同時要求地方財政補助剩餘部分,農民只適量投勞,負擔較小。

  李清武是安徽省宿州市“淮河糧食産業聯合體”負責人,聯合體目前流轉的土地面積達4000多畝。在他看來,使用節水灌溉技術,不僅省水,也能省地、省時、省工,産量還能提高。相較于增收來説,投入節水灌溉的成本顯得很划算。

  “相比一家一戶的小規模農戶,種植大戶、家庭農場、合作社等新型經營主體對推廣節水灌溉技術的需要更強烈,也更有動力。”高佔義認為,節水灌溉與土地規模化經營的推進相輔相成,依託新型經營主體發展節水灌溉是大勢所趨。

  目前,財政資金對經濟作物節水灌溉的補貼要比糧食作物小,但因為經濟作物的投入産出比很高,加之設施農業本身對灌溉方式有特殊要求,因此,在高附加值的經濟作物種植區,經營者也表現出了很高的積極性。天津生寶穀物合作社主打草莓和綠色蔬菜,3年前,合作社投資92萬元,打2眼深井,鋪設低壓輸水管道12公里,新增高效節水灌溉面積1000畝。合作社經理顧靖説,工程建成後,改善了灌溉條件,每年節水9萬立方米,果蔬的品質也有了提升,算下來每年可增收80萬元。

  農業節水的實現,還需有力的外部機制引導。閆冠宇建議,一方面,可以出臺鼓勵節水優惠政策和補償政策,調動農民的節水積極性。山西的一些地方實施了初始水權分配的方法,對灌溉用水實行定額管理,節約下來的水量歸自己,並可以實現轉讓,以此鼓勵農民節水。另一方面,則可以運用經濟杠桿,通過合理的水價形成機制,約束粗放的農業用水行為。

節水 詳細

漲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三川股份 12.43 7.16%
2 利歐股份 10.72 3.48%
3 新疆天業 6.35 1.93%
4 大禹節水 8.27 1.60%

跌幅榜 更多

排名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
1 大禹節水 8.27 1.60%
2 新疆天業 6.35 1.93%
3 利歐股份 10.72 3.48%
4 三川股份 12.43 7.16%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