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會辦醫廣東將全面放開相關政策措施已徵求意見
- 發佈時間:2015-08-20 14:07:39 來源:羊城晚報 責任編輯:李春暉
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全國人大代表開展專題調研;解決“看病貴、看病難”要讓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院士院長同呼籲———
政府要包起公立醫院
19日至21日,省人大常委會組織廣東選出的全國人大代表分組赴廣州、東莞、潮州等地開展專題調研。19日上午,省人大常委會召開專題調研動員會議,省人大常委會副主任雷于藍作動員講話。
本次全國人大代表專題調研共分三個專題:“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大力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和“積極穩妥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
新一輪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重點,毫無疑問是公立醫院的改革;而公立醫院改革的重點,就是回歸公立醫院的公益性。
廣東以取消藥品加成為突破口,通過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和增加財政投入來彌補醫院減少的收入。目前這項改革正在全省58個縣(市)的153家縣級公立醫院推進。省衛計委表示,改革明確縣級公立醫院取消藥品加成政策,由此所減少的合理收入,80%由調整醫療服務價格補償,10%由各級財政補助,10%醫院自行消化。根據統計,截至5月,省財政對經濟欠發達地區縣級公立醫院已下達補助4325.52萬元。
取消藥品加成,真能幫助公立醫院回歸公益性嗎?在聽取了省衛計委、省財政廳、省人社廳等五個政府部門的彙報後,參加調研的全國人大代表、中國工程院院士、廣州呼吸疾病研究所所長鐘南山直截了當地説:“公立醫院的改革沒有突破,因為公立醫院的逐利性並未消除。”
取消藥品加成政府只補10%,太少了!
鐘南山表示,公立醫院醫生收入的主要來源是工資、醫療服務價格、藥品加成。“現在取消藥品加成,80%由調整醫療服務價格彌補,其實是轉嫁給社會和個人了;只有10%是政府補貼,這實在是太少了。”
政府補貼的這10%到底在公立醫院的支出中佔多少比重呢,能打破過往以藥養醫的局面嗎?全國人大代表、省人民醫院院長莊建給記者算了一筆賬——
以省醫為例,每年政府財政的投入只佔醫院全部支出的5%不到,“剛夠支出省醫離退休人員薪酬福利的70%。”而一年中,省醫的全部運營成本,人員支出只佔30%,藥品、耗材採購成本佔65%,剩下5%為資産和運營費用。“大醫院的差異不會太大。”
而取消藥品加成後,政府補貼的10%,並不是醫院藥品、耗材採購成本的10%,只是損失利潤的10%,“可以説,現在醫院在職的醫務人員,政府補貼的錢不僅不夠他們自己的工資,還需要他們想辦法去找一些錢來養退休人員。這就是現狀。”
醫生收入政府不包,改革就沒有突破?
鐘南山認為,公立醫院公益性最突出的體現是醫務人員的工資由政府買單,“這個問題解決不了,(怎麼改革)都是假的”。
莊建也坦言,現在公立醫院醫護人員的薪酬基本要靠醫院的運營來解決。每年政府財政給醫療領域的投入都在增加,這些錢去了哪呢?莊建表示,主要是用於提高醫院的服務能力了。“我們現在政府的投入,主要是項目性的,變成了醫院的資産。比如投入2個億,不是給醫院發工資的,而是變成了醫院的設備、基礎設施建設、學科項目,醫院的水準提高了、國有資産增值了,但是醫務人員的工資還是需要醫院自己想辦法。”
作為省級三甲醫院,莊建表示,他們非常關注縣級醫院的改革,“只有他們成功了,我們才能照這個路子走下去”。但和鐘南山一樣,他也認為,要想解決看病貴的問題,一方面要通過社會發展讓老百姓的支付能力提高,另一方面政府要加大對醫療機構的投入。
如果縣級醫院的改革,改到省醫頭上,情況會如何?莊建表示,取消藥品15%加成的做法是趨勢,“一個醫院的收入對藥品依賴的比例越低,改革的影響越小。省醫現在就在主動降低對藥品依賴的比例”。
構建分級診療體制關鍵在於留住人
看病貴,靠投入,看病難呢?改革的方向是構建分級診療體系,以縣域內住院率達到90%為目標,改變現在“大醫院人山人海、基層醫院門可羅雀”的現狀。
這項改革的關鍵在於人。目前基層衛生技術人才匱乏,骨幹流失等問題普遍存在。據統計,近5年來粵東西北地區新招聘的1.3萬衛生技術人員中,流失率達到39%。
在彙報中,廣州市相關部門負責人表示,在全國和省級層面暫未有相關政策的情況下,允許廣州先行先試,根據實際制定基層醫療機構醫務人員職稱評價標準,放寬業績成果、論文和著作、電腦模組及外語等條件要求,讓醫務人員能在基層待得住、留得穩。
廣東已擬訂加快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
在公立醫院改革的同時,積極推動社會辦醫,也是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中引人關注的點。
省衛計委負責人表示,廣東已擬訂加快社會辦醫的政策措施,正在廣泛徵求意見,修改完善後報省府辦公廳審定出臺。據了解,廣東將全面放開社會辦醫,一方面嚴控公立醫院的規模,給社會辦醫留出空間;一方面要給予民營醫院和公立醫院同等待遇、一視同仁,簡化審批等相關手續。
目前社會辦醫中,主要面臨的問題,一是土地規劃,在現行的規劃中沒有給社會辦醫預留土地;其次是民營醫院存在規模小、水準低、信譽差、投訴多等問題,需要引導民營醫院向規模化、品牌化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