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5月1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大慶現"老年漂":來到異地只為幫子女減輕負擔

  • 發佈時間:2015-07-13 15:56:04  來源:東北網  作者:于瑛琦  責任編輯:李春暉

  每到傍晚時分,廣場上就會有很多小孩子在玩耍,跟在他們後面的,除了有年輕的父母,還有相當一部分操著濃重外地口音的老年人。他們來自全國各地,卻有著一個共同的名字——“老年漂”。

  

  “老年漂”意味著“年老了,還在漂泊”,他們中絕大多數人已年過半百。與“北漂”的年輕人不同,他們沒有遠大的抱負,也並未想要實現人生夢想,本該在家鄉安享晚年的他們來到異地,只是為了能夠幫助子女減輕負擔。

  可是,來到一個陌生的城市,他們在享受與兒孫幸福團圓的同時,也遇到了種種生活上的困難,在這幸福與困難中,他們糾結、掙扎。

  近日,記者與大慶市第三醫院老年心理保健調適單元主任楊海波一起,走近了“老年漂”的生活,了解他們背後的故事。

  1實在受不了了我是撒謊逃回來的

  記者見到李阿姨的時候,她剛下飛機回到家裏。看到老伴兒給她做的一桌子菜,她覺得自己的心情已經很久沒有這麼好過了。

  “自己家就是不一樣,看啥都覺得好。以前在家的時候總跟老伴兒吵架,這冷不丁回來看見他,覺得他咋那麼好呢!”説這話的時候,李阿姨很興奮。

  李阿姨的兒子畢業後就在海南開了一家旅行社,之後便結婚生子。本來兒子成家立業是高興事兒,但是用李阿姨的話説,孫子就是她安穩生活的“終結者”。

  “孫子一齣生,我兒子就説看不了,非要讓我過去。當時我尋思著過去幫幫忙,然後跟親家輪流帶,那也在海南呆不了多長時間,我就去了。誰知道,這一去就回不來了。”原來,李阿姨的親家母在孩子出生後沒多久就患上了腦血栓,之後走路都費勁兒,更別提帶孩子了。

  “所以,這孩子基本就全是我在帶,吃喝拉撒就沒有我不管的。晚上我出去溜彎兒,都得帶著孫子。現在孩子晚上都不跟她媽媽睡,做飯、洗衣服也都是我的活兒。兒媳婦倒也樂得清閒,可是我受不了了啊!而且,我兒媳婦是海南人,吃東西偏清淡,我做的菜,她覺得鹹,因為這事兒,我們也鬧過幾次不愉快。”

  這樣的生活過了一年多,看兒子每天下班回來累得連話都説不出來,她總是想,自己再堅持堅持,等孫子上幼兒園就好了。

  可最近發生的一件事情,讓李阿姨覺得再也不能這麼忍下去了。

  “兒媳婦説,現在國家開放了生育政策,她想要個二胎。”聽了這話,李阿姨當時就懵了。“再生一個?那就是給我生的啊!到時候,她又不管了,不還得我伺候嗎?現在這一個我都累得要死,要是再有一個,我得啥時候能回家啊?這不就是宣判無期了嗎?”那一夜,李阿姨輾轉反側,最後她想出了一個辦法。

  “我第二天晚上的時候,就告訴他們小兩口,説單位有一個醫保項目,需要本人回去簽字,要是不回去的話就作廢了,我得馬上回大慶,簽完字就回來。於是,兒子給我買了飛機票,我收拾收拾就回來了。”

  至於什麼時候回海南,李阿姨説:“能拖一天算一天,實在不行的時候再説吧!”

  楊主任點評:

  對於李阿姨的“逃離”,我表示非常理解。像李阿姨這樣的“漂泊生活”,的確比較辛苦,帶孩子本身就是一個腦力和體力相結合的活兒,除了給孩子做飯、洗衣服,還要擔心孩子是不是摔倒了,會不會感冒生病了,這對於老人來説,是一種非常大的壓力。而且,李阿姨的兒子、兒媳還是南北通婚,在飲食等生活習慣上還存在著文化差異,兒媳和婆婆之間非常容易發生矛盾。這些問題交織在一起,就會形成惡性迴圈,要是年輕人再不體恤老人,甚至生二胎,那老人的日子就更不好過了。

  2 為了兒子,被迫分居,但是我別無選擇

  小吳的老家在湖北農村,當年考到大慶讀大學,畢業後就留在了大慶一家國企工作。之後,他在這裡戀愛、結婚、生子。

  “我平時要上班,而我愛人身體不好,一個人照顧不了孩子,但是因為她一直沒有正式工作,家裏的開銷都靠我一個人的工資,我們每個月還要還貸款,所以也沒有多餘的錢再去雇保姆。”

  每當説起這些事情,小吳都覺得像是有人在他身上放了一塊大石頭,壓得他喘不過氣來。

  實在沒有辦法,小吳給遠在老家的母親打電話,讓她來幫著自己帶帶孩子。

  於是,64歲的母親這輩子第一次坐火車從遠在千里之外的老家來到了大慶,這一呆就呆了兩年多。

  記者見到吳媽媽的時候,她剛剛給還在老家生活的老伴兒打完電話,這也是她每天都會做的一件事情。

  吳媽媽用帶著湖北口音的普通話告訴記者:“我老伴兒自己在農村,腿腳不利索,每次我打電話,他都説讓我不要惦記,看好孫女就行,但我還是不放心。可是,兒子這兒也離不開我。”

  趁著小吳去給記者倒水,吳媽媽偷偷地告訴記者:“好幾次我都想回老家,實在不放心老伴兒,我們在一起生活一輩子了,從來沒分開過這麼長時間。這裡和農村的生活也不一樣,我想下樓走走,都不知道去哪兒,也沒個認識人聊聊天,真是憋屈啊!而且,我給孩子吃多吃少了,兒媳婦都不太高興,弄得我也不知道要咋辦好。”

  楊主任點評:

  農村越來越多的年輕人選擇離鄉打拼,父母也就不得不來到這裡。現在,像小吳媽媽這樣從農村來到城市的“老年漂”非常多,不管是語言、生活習慣,還是交流方式上,都遇到了很多困難,更痛苦的是,老伴兒不在身邊。他們一方面心裏記挂著對方,另一方面有很多心裏話不知道和誰説。所以,他們漂泊在繁華的大城市裏,孤獨感會越來越重,很多老人這樣憋著憋著就憋出心病了。

  3我和老伴兒一人負責一個,做父母的不就應該這樣嗎

  今年已經是韓桂琴來到讓胡路區溫馨家園小區的第8個年頭了。2007年,兒媳婦為這個家庭延續了香火,韓桂琴毅然決然地從四川農村來到大慶,開始了“老年漂”的生活。

  “兒子有了兒子,我做媽媽的就要來幫助他照顧,我覺得是天經地義的事情。兒子、兒媳平時上班忙,總需要有一個人給孩子做飯、洗衣服,我不來做誰來做呢?現在,孩子已經上小學了,孩子上學放學的時間和他們上下班的時間又總是撞在一起,所以即使孩子大了,我也還是需要留在這裡幫助他們照顧孩子。但是,我也只是負責孩子生活上的事情,至於他學習方面的事情,都是我兒媳管。”

  不過,雖然老伴兒沒有跟著韓桂琴一起來大慶照看孫子,但是遠在老家的他,也在做著和韓桂琴一樣的事情——幫著自己的女兒照顧孩子。平時,韓桂琴也非常惦記老伴兒,但她只能通過電話,表示自己的關心和想念。

  “這8年裏,我也曾經回老家呆過一段時間,是因為老伴兒大熱天出去種地,暈倒了,被鄰居發現送到了醫院,我趕緊回去照顧他。這些年,他的身體一直不好,前幾天上山腳還崴了,這幾天又患重感冒。兒子、兒媳知道這些事情以後,心裏都可難受了,想把他接回來,可是我女兒怎麼辦呢?所以只能還是這樣。”

  不過,只要兒子、兒媳有時間,他們就會負責帶孩子,讓韓桂琴去參加由發展居委會組織的各項老年活動,讓她結交新的朋友,更好地融入到新的環境中。對於這一點,韓桂琴很欣慰。

  楊主任點評:

  我非常贊同韓桂琴兒子兒媳的做法。他們知道即便老人來幫忙照顧孩子,年輕人也要承擔責任。現在,很多年輕人一旦讓父母過來幫助照看孩子,基本上就什麼都不管,不會去想自己的父母可是全年無休,他們更需要放假。老人和孩子一樣,也是需要關心和照顧的。我們不能只注重物質養老,更要重視精神養老。

  4 我從來就沒有想過要和孩子分開生活

  從孩子一齣生起就幫女兒照料外孫子的王金玲,覺得“老年漂”的生活很幸福。

  王金玲説:“女兒結婚之後,就跟著女婿在大慶生活。剛開始,她不想要孩子,總説再等等再等等,可是我尋思她年紀越來越大,還是早點兒要比較好。所以我就跟她説,你生吧,生完我給你養。”

  在王金玲心裏,女兒是因為她的話才決定要的孩子,所以這個孩子她就必須得好好照顧。

  孩子出生以後,女兒要回市區工作,王金玲就在大同幫著照看了一段時間。

  “後來,女兒説想孩子,我和老伴兒商量了一下,帶著孩子來到了市區。我倆把在大同的房子租出去了,就打算幫著女兒照顧生活、照顧孩子。”王金玲樂呵呵地説。

  現在,小兩口在銀浪社區溫馨居委會轄區內開了一家漢堡連鎖店,王金玲老兩口除了看孩子,也幫著他們看店,五口人的生活過得有滋有味兒。

  楊主任點評:

  心態上的區別,與“老年漂”的幸福指數有直接的關係。雖然很多老年人漂泊的原因都差不多,但是,不同的心態就會致使他們出現不同的狀態。中國人都有著濃厚的家庭情結,對於很多父母來説,不管孩子多大,在自己眼裏,那永遠都只是一個孩子,需要自己去呵護和支援。像王金玲這樣的“老年漂”,他們將子女的幸福和發展當作自己人生價值的最大體現,這樣的認知方式會讓他們的狀態比較好,樂在其中。

  5 “老年漂”是一種社會現象,既要老人自己調節,又要子女幫助

  楊主任説:“在外漂泊的老人有的能夠樂在其中,有的卻是一直在忍受。很多年輕人不明白父母為什麼來了之後會悶悶不樂、鬱鬱寡歡。其實,對於老年人來説,他們需要有一個幸福、美滿、團圓的家,但更需要的是安心。”

  隨著人口流動和城市化發展,“老年漂”早就已經成為了一種社會現象。從熟悉的環境“漂”到陌生的環境裏,不同的老年人就會産生不同的狀態,這既需要他們自己來調節,也更需要子女的幫助。

  首先,子女要調整自己的狀態,如果你希望老人幫助自己照顧孩子,就要相信和尊重老人,接受老人身上的缺點,也要學會放權。年輕人也可以事先與老人講好分工,不要在出現問題的時候大呼小叫,這樣會讓老年人感到心寒,同時感覺自己沒有用了,加重他們的精神負擔。

  其次,老年人可以主動給自己找一些事情做,不要總是呆在家裏。可以出去和周圍的鄰居説説話,了解一下周圍人的生活方式,或是參加一些社區舉辦的老年活動。在這個過程中,年輕人千萬不要強行去改變老年人的觀點和行為方式,這樣往往會適得其反。年輕人要給父母一定的時間和空間,讓他們慢慢地去接受新的環境,絕非強迫。

  楊主任也提到了尊重的問題:“如果父母不願意來到子女身邊生活,子女也要尊重父母的意見,讓他們自主選擇晚年的生活方式。因為,父母沒有義務來幫你照顧你的下一代,即便自己有實際困難,也要首先考慮老年人的感受,根據他們的身體狀況以及家庭情況量力而行。”

  (文中人物除醫生外為化名)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