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20日 星期四

財經 > 新聞 > 地方經濟 > 正文

字號:  

積分落戶裏的希望沉浮:北京6個條件很難做到

  • 發佈時間:2015-06-10 10:42:26  來源:法制日報  作者:高原  責任編輯:張少雷

  劉倩倩在網上填寫一個模擬打分器,上面是非上海生源普通高校應屆畢業生落戶積分的選項。

  在這個打分器中,畢業生的學位學歷、外語水準等9項指標都要填寫清楚,而用人單位一項,在是否引用重點領域人才、自主創業等也作了要求。

  填完最後一個選項,提交,劉倩倩的分數是71分。

  “差一分,只差一分。”劉倩倩遺憾地對法治週末記者説。

  劉倩倩是吉林大學2014屆的畢業生,畢業後應聘到上海一家合資公司,公司並不能解決上海戶口。

  不過,按照上海市2013年積分入戶制度,劉倩倩有可能通過積分取得上海的戶口。

  按照評分標準,進滬就業的非上海生源高校畢業生,其各項要素累積分值不低於標準分的,可辦理上海市戶籍;低於標準分的,可按照相關規定申請辦理《上海市居住證》並獲得相應的積分。

  2014年標準分為72分,比2013年上漲了1分。就是這一分,把劉倩倩拒之了門外。

  和劉倩倩一樣,很多停留在大城市卻難以落戶的外鄉人們,正在通過積分落戶制度解決他們懸在頭頂的大問題,戶口。

  2014年7月24日,國務院印發《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制度改革的意見》,全國新一輪戶籍制度改革大幕拉開。國家主席習近平在會議上指出,戶籍制度改革要“因地制宜地實行差異化落戶政策”。

  多少分才能落戶

  2015年6月1日,深圳市《深圳經濟特區居住證條例》正式施行,將原來的政府規章上升為地方法規,此舉令中國大城市的居住證制度再次受到關注。

  法治週末記者通過梳理各大城市的現行政策發現,截至目前,北京、上海、天津、重慶、廣州、深圳、武漢、成都、南京、佛山、東莞、西安、瀋陽、杭州、哈爾濱這15座特大或超大城市均已提出積分落戶,戶籍改革已悄然推行。

  以上海為例。

  2002年,上海率先實行居住證制度,居住證伴隨外來人口十餘年。

  2013年,上海對持有上海市居住證的“新上海人”打開了落戶大門,居住證積分入戶制度啟動。

  當年7月1日,上海市居住證管理辦法實施,居住證積分時代正式到來。

  事實上,近十年來,上海外來常住人口增長迅速,目前外來常住人口總數量居全國城市之首,外來常住人口的密度與比重均居全國之首。

  根據這一辦法,持居住證的人可根據國家和上海市規定,享受子女教育、社會保險、證照辦理、住房、基本公共衛生、計劃生育等公共服務待遇。達到標準積分120分的居住證持有者,所享待遇與上海戶籍居民基本相同。

  根據居住證積分落戶辦法規定,積分指標體系由基礎指標、加分指標、減分指標和一票否決指標組成。

  儘管規定詳細,但真正辦理起來卻並不那麼容易。

  在一個名為上海戶口論壇的BBS裏,法治週末記者發現,在積分落戶的過程中,存在著各式各樣的問題。

  “原單位的離職證明開不了,內容不符合標準,證件不齊全……”和論壇裏的網友們一樣,説起這些問題,已經通過積分落戶制解決上海戶口的張偉到現在還有些後怕。

  儘管已經解決了上海戶口,但是張偉想到為落戶做的努力,依然心有餘悸。

  作為劉倩倩的師兄,張偉畢業比劉倩倩早十幾年。

  金融專業的他很快在一家金融公司找到了工作,而通過父母的資助和自己的努力,3年後,張偉在浦東買了房子。

  雖然戶口不在上海,但是因為買了房子,張偉當時就辦了上海居住證。而正是這張居住證,成為張偉能落戶上海的關鍵因素。

  “我屬於較早一批辦居住證的,自從上海開始施行積分制,我就開始申請,沒想到,真的申請到了。”張偉對法治週末記者説。

  雖然居住證積分入戶制度實行一年多,對於積分制細則卻一直爭議不斷。

  近期,上海社會科學院社會學所做了兩項相關的問卷調查,一份是關於“完善居住證積分制的民意基礎”,另一份是“上海非戶籍人口的戶籍心態”。通過1500個問卷樣本分析,了解市民對現行居住證積分制的看法以及非戶籍人口如何看待戶籍政策等問題。

  結果顯示,對上海戶籍政策的總體滿意度方面,35.6%的非戶籍人口表示“一般”“比較滿意”的約為28.48%,“比較不滿意”的27.24%,“非常不滿意”的佔5.58%。

  對於現行戶籍政策持滿意態度、中立態度和不滿意態度的上海非戶籍人口幾乎各佔1/3,説明這一群體對於戶籍政策的滿意度呈現出較大的分化。

  總量控制

  儘管各地紛紛試水積分落戶制,但多地對積分落戶名額採取總量控制。

  如天津市每年3月31日前由市發改委向社會公佈積分入戶人口指標總量,初步測算2014年有2萬人的指標,上半年和下半年分別為1萬人。

  廣州市2014年積分落戶也只有3000人的指標。

  目前,成都、武漢、西安等地尚未出臺積分落戶的具體政策,但均表示將建立有關制度,以達成中央提出的“在特大城市建立完善積分落戶制度”的改革目標。

  而備受關注的北京戶口,也成為“北漂”們關注的對象。

  2015年年初,通州被列入國家新型城鎮化綜合試點地區,將通過積分落戶等政策,推進外來常住人口市民化。

  據了解,北京通州積分落戶的基本條件有6個:1、持有《北京居住證》滿10年以上;2、在本區有住房或者租房滿8年以上;3、985工程或者中科院系統研究所畢業碩士(脫産)畢業;4、持有《北京居住證》期間在本區繳納社會保險連續滿10年以上;5、國家中級職稱以上;6、無刑事前科。

  “雖然只有6條,但是都要做到真的很難。”王西林對法治週末記者説。

  王西林是北京一家三甲醫院的醫生。13年前,王西林在協和醫院碩士畢業,之後順利留在了北京工作,然而,戶口卻一直沒有解決。

  眼看著女兒馬上就要上高中了,附著在戶口上面的子女教育等福利,是和王西林一樣的“北漂”們最為看重的。

  10年前,王西林已經在通州區買了房子,得知通州將要試點積分落戶後,他著實興奮了好幾天,但公佈的嚴格的入戶條件,讓他最後只能望而卻步。

  “已經很明顯地劃出了級別,普通人都很難達到。”王西林説。

  業內人士表示,北京的積分落戶政策肯定會參考先行者的相關經驗和教訓,尤其是上海和廣州。

  北京大學社會學教授陸傑華在接受法治週末記者採訪時認為,因為北京的人口壓力比這兩個城市更大,北京積分落戶的門檻肯定會更高。

  他表示:“積分落戶制不應只是針對少數高端人群的,那樣和之前的人才引進計劃區別不大,北京需要通過積分落戶讓800萬外來人口的落戶問題有一個整體的制度安排。”

  陸傑華認為,在積分落戶的設計理念上,首先要注意面對的受眾群體是多數的流動人口,一定要讓多數人看到希望。

  第二,這次積分落戶改革,即使不能很快解決戶口,也要以居住證為依託,依據不同的積分提供不同的保障。

  第三,設定一定的路徑,能夠讓普通人明白要多長時間、符合什麼樣的條件才能落戶。

  戶籍改革的重要內容

  有數據顯示,2013年至2014年,僅有6000人通過積分制得到了廣州戶口。而據全國第六次人口普查顯示,廣州常住人口為1270萬,非廣州戶籍人口為476萬,數量龐大。

  “介於戶口與暫住證之間的居住證制度是戶籍制度改革的一項重要內容,預示著政府職能由重管理向重服務的轉變。不過,積分落戶雖然涉及了居住證,但實際上,北京居住證制度暫未出臺。”

  2月9日,國家發改委就業與收入分配司相關人員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居住證不是一個單純的戶籍管理措施,它和公共服務相聯繫,相關部門正在積極推進北京居住證制度的制定和完善。

  其實,早在2003年,北京就已開始實施工作居住證制度,此舉旨在加快首都人才戰略的實施,吸引並鼓勵各類優秀人才來京創業和工作,提高城市綜合競爭力。

  但是,工作居住證的申領條件被指苛刻,申請人不僅要有學士以上學位、繳社保、納稅等要求,連所在單位也要具備一定資格。因此,申領到的人並不多。

  同理,沒有北京居住證,就無法擁有申請落戶通州的資格。

  據了解,除了北京,天津、上海、廣州、深圳、成都等多個城市均已實行了居住證制度,但各自為政,標準不一。

  為此,早在2014年年末,國務院法制辦就已將《居住證管理辦法(徵求意見稿)》面向社會徵求意見。

  意見稿擬定各級城市的落戶條件,其中明確,北京屬於城區人口1000萬以上的超大城市,擬實行積分落戶制度。

  文件為積分落戶鋪路的意圖顯而易見。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