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國資改革將交週年答卷 年底啟動國資流動平臺
- 發佈時間:2014-12-07 07:38:49 來源:解放日報 責任編輯:姚慧婷
“第一槍”打出示範效應
上海國資國企改革將交週年答卷 年底將實質性啟動國資流動平臺
“管好資本、放活經營”
制定實施24個配套細則、累計完成或推進80余個項目、國資委監管企業從52家收縮為44家、新增海外投資330多億元……作為地方國資國企改革的“第一槍”,今年12月中旬,上海將交上週年答卷。
“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是新一輪上海國資國企改革的核心所在,是‘牛鼻子’。”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上海市委書記韓正強調。通過國資改革帶動國企改革,使國企真正成為市場主體,上海的“第一槍”打出了示範效應。
整體上市、員工持股國企混改加快推進
“華誼集團將加快整體上市、成為公眾公司,目前正在進行方案的基礎性研究。”上海華誼集團董事長劉訓峰近期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
整體上市或核心資産上市,是上海國資國企在推進混合所有制改革時的關鍵詞。在華誼集團之前,上港集團、上海汽車、上海建工均已完成了這一進程。更多的企業還在躍躍欲試:今年3月,綠地集團借殼金豐投資,創下A股“借殼”規模之最;10月,華東建築設計研究院借殼棱光實業,讓一隻傳統的建材股變身工程設計龍頭股。
隨著上海打響“第一槍”,其他區域發佈的國企改革方案中,推動企業上市、提高國資證券化率也成為高頻詞彙。上市不是目的,而是手段——“以公眾公司為主要實現形式,可以把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與優化國資佈局結構、推動國資有序流動、完善公司治理結構有機結合起來。”上海市政府副秘書長、國資委黨委書記、主任徐逸波表示。
在整體上市之後,上海國企的混改步伐沒有停歇。今年11月,上港集團拋出醞釀已久的員工持股草案,涉及1.6萬餘名員工,認購金額高達18億元。認購價格以股市交易價格為基準,既公開透明,又將員工利益和公司利益很好地捆綁在了一起,對提升經營效率的意義不言而喻。
聚焦創新、揚帆出海週年答卷成績斐然
改革,是為了發展。儘管今年中國經濟下行趨勢不改,但得益於改革紅利的釋放,不少上海國企逆勢增長,交上了一份堪稱靚麗的週年答卷。
在上海國企中率先啟動改革的東浩蘭生集團董事長戴柳表示,前三季度集團累計實現營業收入799億元,同比增長13%,歸屬於母公司的凈利潤同比增長近14%。作為老牌化工企業,華誼集團前三季度完成銷售收入471億元、利潤總額8.76億元,分別比去年同期增長10%和28.6%。
比財務數據更值得注意的,是國企競爭力的增強。在深化改革營造的寬鬆環境中,沉下心創新、走出去開拓,成為上海國企的一致選擇。
上海建工集團董事長、黨委書記徐徵就透露,將堅定實施“走出去”戰略,在全球排名中以“前十大國際工程承包商”為目標,海外市場營收將佔集團營業總額的8%。
上海電氣董事長黃迪南告訴記者,借助綠色能源技術的創新,上海電氣的海外工程收入已經從2007年的7億元飆升到2013年的145億元,6年增長了20倍。
管好資本、放活經營開場精彩後戲更可期
“大型國企要突破發展瓶頸、邁過轉型這個‘坎’,關鍵在於將‘創新驅動發展戰略’貫穿于改革全過程。”上海市市長楊雄指出。
一年來的不俗表現,為上海國資國企改革開了好頭。下一步,以推動國資流動平臺建設為抓手,管好資本、放活經營,更精彩的戲份還在後頭。
記者採訪了解到,目前上海已初步形成兩大國資流動平臺。上海國際集團以浦發銀行、國泰君安、中國太保為龍頭,加快縱向整合力度,盤活金融和類金融資産300多億元。國盛集團通過市場化方式,完成上海蔬菜集團、建材集團等企業的聯合重組,盤活存量資産88億元。
這一改革,實際上是國資監管者自身的革命。國企改革專家周放生指出,新一輪改革有“三怕”:監管部門怕丟權,企業經營者怕丟位子,職工怕利益受損。通過流動平臺建設,將把國資委的行政之手和企業的市場化經營隔離開來。
根據規劃,今年年底上海將實質性啟動國資流動平臺,完成部分整體上市公司存續企業託管方案的基本框架,今後將逐步完善“國資委負責資本監管、平臺公司負責資本運作、企業集團負責日常經營”的工作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