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津冀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負荷 水利一體化亟待破冰
- 發佈時間:2014-09-21 07:48:00 來源:光明日報 責任編輯:胡愛善
按照現狀用水水準,京津冀平水年份生態環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億立方米,年均擠佔河湖生態用水量15億立方米,枯水年份擠佔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來自水利部的最新消息表明,《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以下簡稱《規劃》)正在緊張編制,隨著《規劃》的制定和實施,三地在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水資源調控、水環境監管等方面的標准將逐步實現並軌。
京津冀屬於“資源型”缺水地區,也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防洪、供水、水生態安全保障能力都亟待加強。在京津冀一體化發展的大背景下,水利協同發展面臨哪些難題和制約?《規劃》將對促進京津冀水資源合理配置、改善與修復水生態環境有著怎樣的指導意義?從根本上保障京津冀水安全,應從何處著手?
瓶頸制約:水資源環境嚴重超負荷
“京津冀多年每人平均水資源佔有量為全國平均水準的九分之一,是我國缺水最嚴重的地區。”打開一張京津冀地區水資源衰減趨勢柱狀圖,水利部水利水電規劃設計總院副院長李原園向記者詳細介紹了該地區水資源短缺現狀。
“這麼少的水資源,要養活這麼多的人口,又是中國經濟發展的第三極,糧食主産區很多又在北方,面臨的水資源的形勢的確十分緊迫。”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水科院水資源所名譽所長王浩説。
李原園介紹説,目前京津冀地區水資源開發程度高達109%,海河南係和冀中南地區水資源超採最為嚴重。按照現狀用水水準,京津冀平水年份生態環境用水年均赤字近90億立方米,其中地下水68億立方米,年均擠佔河湖生態用水量15億立方米,枯水年份擠佔生態環境問題更加突出。
除了水資源匱乏,京津冀地區的水安全形勢也引起了專家關注。“一方面長期乾旱少水,另一方面洪澇災害仍是威脅人民群眾生命財産安全的心腹之患。骨幹河道防洪標準達標率不高,蓄滯洪區建設滯後,城市防洪排澇設施不完善,發生強降雨時極易發生城市內澇。”李原園説。
正是為此,水利部組織編制了《京津冀協同發展水利專項規劃》,對破解這一地區水資源瓶頸制約,修復水生態環境,保障區域水安全提出了新的思路和設想。
以水定地:水資源怎樣合理配置
“京津冀和我國很多缺水地區的現狀告訴我們,當前必須轉變用水方式,用生態文明建設理念、思路、方式、方法去解決目前面臨的水資源、水生態、水環境等問題。”水利部水資源司副司長陳明指出。
面對嚴重短缺的水資源形勢,《規劃》提出,“因水制宜、量水發展是京津冀地區需要首先堅持的根本原則。”李原園説,要以水定地,以水資源環境承載能力為約束,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係,在強化節水的基礎上,統一配置生活、生産和生態用水。
根據分區水資源承載能力、存在問題和國土空間功能定位,《規劃》將京津冀地區劃分為燕山太行山區、山前平原區、中東部平原區、東部沿海帶等“三區一帶”。燕山太行山區以水土保持和水源涵養保護為重點,嚴格産業準入制度,調整産業種植結構,實施退耕還林還草;山前平原區重點構建“山區水庫—南水北調中線幹線—骨幹輸水渠道”為一體,覆蓋中東部地區的水源配置體系,發揮對京津冀水源統籌調配作用;中東部平原區通過南水北調東中線及引黃增加供水,提高水資源承載能力,東部沿海帶加強河口綜合治理,加快海堤工程建設,保障沿海經濟區和城市防洪防潮安全。
為合理配置水資源,專家建議,京津冀地區要加強需求管理,嚴格控制用水需求過快增長、合理調整用水結構與格局,採取有保有退的措施,使得用水需求與水資源承載能力相適應;以水資源承載能力為控制,按照優先使用外調水、加大污水處理回用及海水利用等非常規水源利用、控制使用地下水、合理利用地表水的原則,合理配置水資源、保障供水安全,同時,置換擠佔生態環境用水。
人水和諧:協同發展如何實現
專家指出,目前,京津冀三地水資源開發保護與水環境治理的標準不一,水利基礎設施、水資源調控和管理標準等方面也存在一些差別,未來實現協同發展需要多項標準實現並軌。
李原園分析説,隨著城鎮化加速推進,京津冀地區城鎮化水準將達到70%~80%,水資源需求量將進一步擴大。因此必須加大水資源調配工程建設,特別是要實現工程互聯互通,構建水資源統籌調配體系。此外,還要建立水資源應急儲備與應急體系,以應對長期乾旱和特殊災情。
專家建議,在京津冀水資源應急儲備中,要加強城市戰略儲備水源地建設與維護,大中城市均要建設戰略儲備水源地。此外,要建立南水北調中線地下水源儲備體系,在漳河、拒馬河、永定河、潮白河等山前洪積扇建設地下水儲備庫系統,建設黃河應急調水通道。
“通過南水北調和加大污水回用,三地的用水總量要控制在每年約300億立方米,同時不斷提高用水效率。”李原園説,根據《規劃》,到2030年,京津冀地區水資源承載能力、水生態文明水準都應得到進一步提升,一體化協同水治理管控能力將進一步增強,從而基本實現水利現代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