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葉檀
針對樓市“高燒”,昨日(9月20日),央行旗下媒體《金融時報》在第二版刊登《地方政府應擔負起樓市調控職責》一文,指出部分城市房地産市場調控政策頻頻落空,甚至出現通過“加杠桿”方式實施去庫存等政策走偏的現象,對此地方政府也有一定的責任。
去年到今年以來,部分城市房地産價格的上漲是令人吃驚的。即使是限購,暫時也沒有辦法控制住房地産的瘋狂上漲,限購只不過證明了房地産的實力。
這次房價上升很大程度上與貨幣現象有關——這是一個全球製造業下行、産能過剩的情況下,資金尋找安全墊的過程。
中國央行雖然沒有QE,但為了維持經濟減輕負債者的負擔,必須把貨幣保持在低利率水準,這讓市場獲得了大量廉價資金,這些資金通過各種渠道進入了房地産市場。
廣發證券的分析師屈俊稱,根據央行公佈的貨幣數據,2015年6~12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基本維持在3000億元這一中樞附近,今年前8個月居民中長期貸款基本維持在4000億元以上。
根據測算,2014、2015、2016年3年居民中長期貸款月均新增分別為1858億元、2542億元和4532億元,同比分別增長-0.9%、36.8%和78.3%。8月份,居民中長期貸款餘額為18.23萬億元,同比增長11.9%。按揭貸款佔零售貸款的比重自2008年的78.7%一路持續下降,到2013年降到最低位的59.7%,此後隨著經濟下行壓力的持續加大,比重回升至65.9%。
與此形成鮮明對比的是,非金融企業及機關團體中長期貸款餘額為38.19萬億,同比僅增1.9%。
房貸利率持續下降。8月24日,融360公佈,截止到今年7月,全國首套房平均貸款利率降至4.44%,繼續創歷史新低,一些大型的股份制商業銀行及外資銀行表現都十分活躍。監測的全國532家銀行,提供9折優惠利率的銀行有212家,佔比39.8%;提供9折以下優惠利率的銀行有155家,佔比29.14%。銀行的房貸比例有較大增長。
在貸款難、資産配置荒的情況下,銀行目前還找不到比個人房貸更安全、更大宗、更有信用的資産,如渤鋼等企業的債轉股、債轉債越多,越説明這些企業信用的不可靠,彰顯了在目前情況下房貸的可愛,起碼在現實的風險和未來的風險之間,銀行理智地選擇了未來的風險。
房地産是中國投資者最大的儲錢罐,他們已經買遍了全世界的資産。
原因不難理解,在貨幣購買力下行的情況下(當然,CPI並沒有發生太大的變化),被恐慌攫住情緒的人們,急於把錢放到安全的地方。
民間投資持續低迷。在民間投資低迷的情況下,資金不可能進入製造業,只會進入資本與貨幣市場。今年1到8月,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名義增長2.1%,增速與前值持平。最近有所好轉,8月民間固定資産投資同比增長2.3%,與上月同比下降1.2%形成鮮明對比,連續兩個月負增長後轉正。這要歸功於基建等一系列項目的推進。
去年上半年,資金走向了股票市場,今年部分走向期貨市場與黃金市場,同時進行了股權爭奪戰。去年股市杠桿及其引發的股市動蕩教育了投資者,與房地産相比,一紙股票隨時可能被掏空,在信用不彰的市場,房地産比股票誠實,所以,相比股票市場的萎靡不振,房地産市場成為投資者的最愛。
即使如此,對於有質地的行業的股權爭奪戰白熱化,萬科的股權爭奪戰已經持續了一年多,而後是廊坊發展、東阿阿膠等,這不過是貨幣太多在股權投資市場的又一次展現,資金願意去投資白馬股,而不是黑影重重的不知道是熊是猴的成長股。
還記得今年有色金屬大宗商品價格的瘋狂嗎?作為一個小資投資市場,照樣經過了瘋狂的炒作,只不過影響力沒有房地産那麼大,對於大眾的眼球沒有太大的吸引力。
讓地方政府單方面承擔起房地産調控的責任,是有失偏頗的。新興産業不可能獲得稅收,傳統製造業江河日下,營改增後地方政府稅收能夠持平就是上上大吉。綁定房地産是必然的,在筆者看來,房地産就是地方政府的第一宗大稅收,也是目前新一輪城鎮化中最大的資金來源。
其實,目前的房地産市場首先是貨幣現象,只有經濟恢復正常,房地産才能退燒。
(責任編輯:畢曉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