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去年降7%、今年前兩月降6.6%和20.6%後,近兩月出口呈現同比正增長,進口降幅也有收窄
外貿會不會“逆轉”?
——對七省市外貿企業的調研和思考
一年多的低迷後,今年3月我國出口實現同比增長18.7%的“逆轉”,4月繼續保持了4.1%的正增長,而這兩月的進口降幅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有人認為外貿“寒冬”已過,觸底反彈。是這樣嗎?
近期,本報記者探訪北京、上海、廣東、天津、河北、山東、重慶等地,近距離了解我國外貿企業的最新變化。調研發現,當前我國外貿形勢依然嚴峻,企業經營面臨不少困難,不能簡單用“觸底反彈”來形容外貿。但是,對於外貿增速的下降,也沒有必要過於焦慮。我們不妨把關注點由“量”轉向“質”,只有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指引,推動企業加快形成國際競爭新優勢,才有望迎來外貿再次強勢回升。
——編 者
怎麼看待外貿走勢?
判斷拐點為時過早,內外環境依然嚴峻,傳統競爭優勢弱化,我們十幾元能做的玩具,東南亞一些國家幾元就搞定
“訂單少,困難多,日子不好過。”北京一家數控機床生産企業負責人張泉告訴本報記者,前幾年,做數控機床出口的企業經營狀況普遍不錯,到2014年基本上1/3虧損、1/3持平、1/3盈利。而去年有1/3的企業停工,盈利的企業越來越少。
連續多年兩位數的高增長後,我國外貿這兩年寒氣逼人。去年1月進出口總額下降超一成後,外貿走勢持續低迷,全年進出口總額同比下降7%。今年前2個月,外貿再次出現6.6%、20.6%的下滑。
3月,轉機似乎出現,當月出口一舉增長18.7%,是去年2月份以來首次兩位數增長;4月出口再次實現4.1%的正增長。與此同時,這兩個月的進口降幅較之前月份也有所收窄。有觀點認為,中國外貿完成觸底,有望強勢反彈。
“雖然外貿亟須早日結束漫長的冬天,但僅憑兩個月的數據判斷拐點到來,還為時過早,對此要有一個更合理的預期。”商務部研究院副院長李光輝説。
商務部新聞發言人沈丹陽認為,3月份出口大幅度回升,一方面是季節性因素,由於2月份春節,出口要麼往前趕,要麼往後推,有不確定性;另一方面是基數因素,去年3月份出口額是全年所有月份中最低的,今年3月出口雖然同比增長18.7%,但只有1萬億元出頭,並不理想。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不管從國際需求角度,還是從國內企業的角度,都沒有足夠理由支撐“外貿強勢反彈”的判斷。
“一季度訂單沒有明顯增加。”重慶一家玩具生産企業老闆李梅説,去年以來,她的企業訂單波動較大,總體出現較大幅度下滑;今年首季,訂單額出現10%左右的降幅。
外需低迷並沒有根本改善。近期商務部對全國3000家外貿企業開展問卷調查,57.7%的企業認為今年出口形勢更嚴峻。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近期再次下調全球經濟預期,預計2016年全球經濟增長3.2%。據世貿組織統計,2015年全球進口額下降12.2%。今年前兩個月,佔全球貿易額90%左右的世界71個主要經濟體進口額同比下降8%。
國際貿易環境也不容樂觀。全球範圍貿易保護主義升溫,中國外貿面臨的外部政策環境趨緊。一季度中國出口産品遭遇37起貿易救濟調查,同比增加55.6%。
“歐盟反傾銷政策給企業帶來不小的影響。”天津富士達集團有限公司董事長辛建生説,一些歐洲國家為了保護本國産業的利益,甚至違背世貿組織的一些規定。企業很難解決類似問題,大多數時候只能無奈放棄相應市場。
從國內情況看,雖然外貿傳統發展動能還有提升空間,新發展動能正在形成,但從傳統競爭優勢到國際競爭新優勢的換擋期,增速下滑仍是不可避免的陣痛。
“成本低不過新興國家,品牌比不過發達國家,‘三明治’的日子不好熬。”上海一家玩具貿易企業老闆郭斌説,以前拿訂單就是拼價格,別人十幾元、二十幾元才能做的玩具,我們幾元錢就能做。現在我們十幾元才能做的玩具,東南亞一些國家幾元錢就搞定,只能眼睜睜看著一些訂單“溜掉”。
近幾年,勞動力、土地等要素成本持續上漲,特別是沿海地區工人的人工成本是周邊國家的4—6倍。傳統出口競爭優勢不斷弱化,部分出口訂單和産業向新興經濟體轉移。2007年,我國加工貿易在出口中所佔比重還有50.7%,到今年一季度已降至32.9%。2010年,中國在美、歐勞動力密集型産品進口市場中的份額分別達到50.6%和47.9%,2015年分別降至47.1%和43.6%,而中國周邊的一些新興經濟體在美歐市場份額持續上升。
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研究院首席經濟學家趙慶明認為,我國新興産業發展較快,大型成套設備等資本品出口好于總體,但與發達國家相比仍有差距,短期內難以彌補傳統優勢産品出口低迷的影響。中國外貿在短期內實現“V”型或“U”型態勢的可能性不太大。
回穩向好有基礎嗎?
外貿發展的基本面沒變,對於增速下滑不必過於焦慮。只有品質的“進”,才能保證長遠的“穩”
“快撐不住了,打算年底轉行。”青島某服裝外貿企業老闆李彬無奈地説。作為一名外貿“老兵”,他經歷了從選訂單—找訂單—愁訂單的不同階段。對於外貿增速下滑,李彬的態度由起初的樂觀轉為迷茫。
調研中記者發現,不少經歷過外貿發展黃金期的企業,並不適應甚至難以接受目前行業低迷的狀態。他們無一例外地關注一個問題:外貿增速下滑止得住嗎?
“我國外貿發展的基本面和長期向好的趨勢沒有改變,實現外貿回穩向好是有信心的。”李光輝説。
從政策面看,近期一系列促進外貿回穩向好的政策相繼出臺,效果將會逐步顯現。從行業基本面看,外貿也在發生積極變化。
——傳統優勢仍有空間。雖然土地、人力等成本上升,但傳統優勢並沒有完全消失,而在發生積極轉變。比如,勞動力成本正由絕對優勢向比較優勢、由人工成本優勢向人才成本優勢轉變。
廣東東莞某日資電子産品企業負責人坦言,相比東南亞一些國家,中國工人的工資成本高出不少。但如果結合工人的熟練度、生産率以及水電等成本,再分攤到每件産品,中國的優勢仍然比較明顯。這也是該企業考察了東南亞市場後,選擇堅守中國的主因之一。
——新增長點逐步形成。我國外貿結構調整並不是近兩年才開始,而是已有幾年時間。新産業、新産品、新市場有序開拓,一批外貿新增長點逐漸形成。2015年跨境電子商務增速高達30%以上,市場採購貿易方式出口增速超過70%。2014年上線的北京“小笨鳥”跨境電商出口平臺,把亞馬遜、eBay等多個國外平臺整合在一起,讓國內生産企業更方便地通過這些平臺銷售産品。僅一年時間,小笨鳥的出口額就直逼4億美元。
——出口結構明顯優化。出口主導産業從輕工、紡織等傳統優勢産業向裝備製造業等資本、技術密集型産業轉換,以技術、品牌、品質、服務為核心競爭力的新優勢加快形成。去年,我國機電産品出口同比增0.1%,佔比提高1.8個百分點。
——服務貿易補齊短板。相對貨物貿易全球第一,服務貿易是不折不扣的短板。如今,這一短板正在逐步補齊。服務貿易佔我國外貿的比重從2010年的10.3%增至2015年的15.4%。2015年,我國實現服務進出口總額7130億美元,同比增長14.6%。
——國際份額穩步提升。儘管2015年外貿增速下降,但我國進出口總額穩居世界第一。出口占全球的份額提高到13.8%,升了1.5個百分點。相比2014年比2013年提高0.6個百分點、2013年比2012年提高0.6個百分點,提升速度比原來還快。
“與其對速度糾結,不如把更多精力放在品質上。”李光輝説,新常態下的外貿發展出現不少新變化,再用老眼光看待和解釋外貿顯然不合時宜。對於當前外貿來説,拿補貼、靠優惠或許能求得一時速度回升,但不可持續。以前我們更多盯著速度,今後要更多盯著品質。只有品質的“進”,才能保證長遠的“穩”。
“一些外貿小企業有個説法,叫不創品牌等死、創品牌找死,我不這麼認為。”廣東某音響生産企業老闆黃德忠説,不少小企業覺得,創品牌投入太大,根本玩不轉。其實不然。在德國外貿行業,不少規模只有幾十人的小企業,手裏卻握著在全世界響噹噹的優質品牌。我們小企業熬著苦等不如踏實苦幹,靠品牌爭取更多高回報率的訂單。去年,該公司推出一款自主研發、自有品牌的無線音響設備,利潤比代工高十幾倍。
北京軟通動力資訊技術(集團)有限公司聚焦智慧城市和産業網際網路,提供資訊技術外包服務。“以前拼價格,今後拼技術。”董事長劉天文説,我國服務外包以前的發展機遇,更多是成本優勢下國際服務外包業務對華轉移。今後,中國服務外包企業將憑藉技術優勢走向産業鏈高端,比如瞄準諮詢和行業解決方案等高附加值業務。
企業怎樣突出重圍?
面對新興國家低成本、發達國家強品牌,改善供給才能贏得國際訂單,滿足甚至創造更多外貿新需求
“我們這個行業已經生産出來的設備,夠全世界用上好幾年!”河北一家石油勘探設備生産企業的負責人韓東告訴記者,“過剩”成為困擾行業的難題。韓東10年前從事石油勘探設備出口工作,前幾年有了自己的工廠。當時市場行情不錯,工廠有錢賺,五里八鄉的人跟風建起了一樣的工廠。
“這些企業開始能賺錢,但不少老闆根本搞不明白為什麼能賺錢。”韓東説,蜂擁而上的企業大多屬於訂單導向的生産模式,靠著價格優勢拿訂單,並不了解國外市場的狀況。“潮退方知誰裸泳”,當國際需求由旺轉衰時,基本沒有抵抗能力。
1979年到2012年,我國貨物出口保持20%左右的年均增長率,得益於國際需求旺盛。如今,外需低迷,外貿企業怎樣突出新興國家低成本、發達國家強品牌的重圍?
“外貿企業不妨多一些供給側思維。”李光輝説,國際需求蛋糕有限,處在供給側的外貿企業想要多分一塊,得靠競爭力説話。改善供給才能贏得國際市場青睞,滿足甚至創造更多新需求,推動我國在全球産業鏈中的躍升。
記者在調研中發現,外貿企業存在明顯的分化現象,“冰火兩重天”:一些企業不知道往哪兒走、該怎麼走,或是等著政府救濟勉強運轉,或是熬時間等待自生自滅;而一些企業則通過改善供給實現逆勢增長,在外貿整體寒冬中風景獨好。
——開發新技術,不做跟跑做領跑。
“我們的設備不怕跟國外比。”在北京同方威視技術股份有限公司的設備生産車間,公司副總裁栗志軍指著一台新型CT型行李安全檢查設備,很有底氣地對記者説。同方威視把創新作為立足之本,擁有包括全球首套車載移動式集裝箱檢查系統在內的6項“世界第一”,牽頭起草了1項國際標準和3項國家標準。
靠著這些有力的“拳頭”,同方威視遊刃有餘地征戰各國的“擂臺賽”,並頻繁以高於國外同行的價格中標。在裏約奧運會的安檢設備招標中,威視已經中標兩個項目。2015年同方威視營收創歷史新高,達34億元。其中,外貿收入1.56億美元,同比增長98.5%。
——探索新模式,小變化有大能量。
“私人定制”與流水線生産大相徑庭,而在青島服裝企業紅領集團,繁忙的流水線可以為世界各地消費者“量體裁衣”。工廠內一輛裝有量體空間的大巴車上,消費者只需換上一次性緊身衣,站到有LED燈的位置,保持標準站姿一兩秒鐘,19個部位的22個數據便被抓取。這些數據隨後進入下一道工序,用於生産一套最合身的西裝。
從代加工服裝到量身定制服裝,商業模式的一處小創新,給青島紅領的經營帶來顛覆性的變化。去年,紅領網際網路服裝定制業務量、銷售收入和利潤增長均超過100%,而70%以上的定制服裝訂單來自歐美。
——挖掘新需求,小企業靈活取勝。
青島三鏈鎖業成立於2003年,從最初只有3個人到3年後榮獲商務部排名第一的“中國出口商品鎖具自主品牌企業”稱號,2004—2008年連續五5年出口額翻番。2009年後,每年的出口增速仍保持在20%以上。該公司董事長王宇輝總結經驗時,脫口而出的是“靈活”。
“大企業有大企業的特點,小企業有小企業的招數。”王宇輝説,我國外貿領域小企業佔絕大多數,不少小企業日子過得不好,是因為既沒有學好大企業的創新,沒有品牌溢價能力,又沒有利用小企業靈活的優勢,“見縫插針”地到國際市場發現新需求。三鏈卻不一樣:不在家等訂單,而是到全球各地找需求。去年他們發現,美國電子鎖市場潛力很足,隨後量身推出一款電子鎖,訂單已經排到了今年9月份。
外貿企業普遍認為,培育競爭新優勢需要更完善的環境,政策層面應圍繞這一目標發力。環境改善的好處不容小覷。外貿大市東莞去年4月在全國率先啟動“三互”大通關模式,把通關環節由原來10個縮減為5個,這項改革一年就為廣東中外運船務代理有限公司節省1300多萬元的通關費用。
趙慶明認為,面對外需新變化,我國外貿企業有能力通過改善供給獲得競爭新優勢,推動外貿新舊動能接續轉換,早日實現外貿回穩向好。
(責任編輯:王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