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6月30日 星期天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綁架公益的行銷炒作令人反感

  • 發佈時間:2016-05-03 17:20:57  來源:京華時報  作者:兵臨  責任編輯:潘雯

  近日,鏈家將成“失聯兒童守護站”的消息引發熱議。這則在手機網路瘋狂傳播的消息宣稱:從5月25日起,鏈家全國6000家門店將成為中國“失聯兒童守護站”,請家長告訴孩子,只要與家人走失,就去鏈家,那裏的員工會保護孩子,幫孩子回家。然而,這則來自鏈家官方的“廣告”引起多地網警質疑。@重慶網警發帖稱,“走失後應原地等待父母或借手機打110”,“不要借機作秀”。@江蘇網警也發帖:“幫助尋找走失兒童,不該成為行銷炒作的噱頭。”

  究竟是誠心實意的公益善舉,還是令人噁心的行銷炒作?鏈家的這則資訊,為人們提供了一個值得辨析的“灰色案例”。自1981年美國運通公司提出“公益行銷”概念以來,這種將企業行銷戰略與公益活動聯繫在一起的市場行銷方式,越來越受到商家的青睞。公益行銷之所以廣受認可並受法律保護,在於其實現了公益與行銷的雙重目的,乃一舉雙得。不過,倘若只是打著公益的幌子搞行銷,而對於社會公益實無裨益,那麼這種行銷方式不僅違背商業道德,更有侵犯法律之嫌。

  具體到此個案而言,即便人們不懷疑鏈家門店保護孩子的真實性,但至少有如下疑問需要其回答:其一,作為企業,是否有權私自發佈與警方建議不一致的指導性規則,引導人們按照另一種規範去處理走失兒童?其二,這種門店接收走失兒童的“善舉”,能在多大程度上實現所謂的公益目的?6000家門店看似不少,但分佈到全國極為有限,與超出4萬所的公安派出所相比,零散的店面即便有慈善之心,在救助走失兒童上恐怕也是有心無力;其三,鏈家既然承諾其店面員工會保護孩子,那麼是否具有足夠的條件和資質?又如何確保所有的員工都能履行好這項“公益性義務”?倘若出現意外,鏈家又該承擔哪些相應法律後果?

  諸上疑問,看似有些較真,實則是鏈家想要做好這項公益的基本前提。如果鏈家對此沒有予以充分考量,就不得不讓人懷疑其發佈這則消息的真實用意了。更令人憂慮的是,採取這種行銷方式的還不止鏈家,很多賣房仲介乃至其他行業也大行此道,甚至連文案都一模一樣!如此拿“失聯兒童”的話題搞行銷,不僅招人反感,更容易給救助失聯兒童帶來負面影響。國家鼓勵企業依法開展公益活動,但並不意味著商家可以假借慈善、公益等名目搞行銷。假借公益之名,大行行銷炒作之實,這種綁架公益的行銷策略,游離于法律與道德的邊緣,一旦讓公眾明白真相,最終只會是“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