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習貫徹經濟工作會議精神 認識把握新常態邏輯
- 發佈時間:2015-12-24 09:35:08 來源:經濟日報 責任編輯:王斌
“十二五”規劃圓滿收官,“十三五”規劃建議審議通過,發出了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衝刺的信號。在這樣一個關鍵時刻,綜合分析世界經濟長週期和我國發展階段性特徵及其相互作用,科學判斷中國經濟所處的歷史方位,主動作出適應新形勢新發展的戰略選擇,至關重要。中央經濟工作會議著重強調,“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是當前和今後一個時期我國經濟發展的大邏輯。”這是做好新時期經濟社會工作的綱領性思想,對於推進經濟、政治、文化、社會、生態文明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具有重大指導意義。
認識新常態要到位。首先是正確認識經濟增速,真正理解增速逐步放緩是客觀發展使然,是符合國際經驗所支援的經濟發展規律。由此,才能驅散“經濟悲觀論”的霧霾,擺脫“速度依賴症”的困擾,避免加大刺激手段、強行推高經濟,防止矛盾進一步積累拖延甚至引發諸多風險。其次要看到增長動力轉換、經濟結構再平衡是新常態的基本特徵。例如農業、製造業比重下降,服務業上升;投資率明顯下降,消費率明顯上升;企業收入佔比明顯下降,居民收入佔比明顯上升,等等。在這些升降起伏之中,落後生産力不斷萎縮和退出,先進生産力不斷生長和擴張,涌現一系列新的增長點,形成新的增長動力。這些都是客觀趨勢,不會以人的主觀意志為轉移。認識到這一點,才會有習近平總書記所説的“戰略上的平常心態”。
適應新常態要主動。保持經濟中高速增長,必須把著力點放到提高全要素生産率上。有較高效率支撐的增長,才是符合我們願望的新常態。如果增速下降而效率沒有改善,不僅過去經濟高速擴張掩蓋的諸多矛盾會暴露出來,而且會陷入減速過快、加劇矛盾的困境。主動適應新常態,就要緊緊圍繞提高經濟發展品質和效益這個基點,調整宏觀調控思路,瞄準經濟運作中的突出問題確立定向調控靶點,在精準、及時、適度上下功夫;調整地方發展思路,改變過去以GDP論英雄的偏好與思維定式,將更多資源和精力用於加強市場監管、創新社會管理、提供公共服務、保護生態環境上;調整企業轉型升級戰略,把研發創新、工匠精神作為生存發展的關鍵,真正把價值創造作為企業立足的根本。
引領新常態要作為。新常態下的中國經濟將面臨複雜的系統轉型,也意味著改革開放進入一個全新階段。實現新常態下的新發展,不能坐著等、站著看,只有加快改革,才能闖過關口,推動經濟邁上新臺階。推進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適應和引領新常態的重大創新和必然要求,也是解決現實問題、謀劃長遠發展的必由之路。它既要求我們調整存量,下決心、下大功夫去産能、去庫存、去杠桿,把資源要素從産能過剩、增長空間有限的産業中釋放出來;也要求我們培育增量,進一步簡政放權、降低稅負,充分釋放市場主體活力和內部增長潛能,為傳統産業挖掘新動力,為新興産業開闢新空間。
發展要靠改革,改革要靠思想解放和理念創新。認識新常態、適應新常態、引領新常態,尤其要強調擺脫慣性思維、樹立科學理念。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強調的,發展理念搞對了,目標任務就好定了,政策舉措也就跟著好定了。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用,五大理念各自有其深刻內涵,又相互聯繫貫通,為做好新常態下的各項工作提供了理論指導和行動指南。我們要在五大發展理念指引下,深入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把握時不我待的歷史性機遇,創造中國經濟更加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