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1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股市樓市養老看病都説了啥?

  • 發佈時間:2015-12-22 14:36:03  來源:人民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一年一度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剛剛結束。這麼一個高大上的會議,直接關係著明年的經濟走向與改革重點,和每一個人都息息相關。你所關心的股市、樓市、養老、看病、消費、收入等等,會議都提到了。這些政策將怎麼影響百姓生活?來聽聽人民日報經濟社會微信公號(ID:rmrbjjsh)記者的權威解讀!

  關鍵詞1樓市去庫存

  會議提出,要按照加快提高戶籍人口城鎮化率和深化住房制度改革的要求,通過加快農民工市民化,擴大有效需求,打通供需通道,消化庫存,穩定房地産市場。

  與過去十年間供不應求的市場不同,中國樓市正遭遇前所未有的去庫存壓力。壓力有多大?現房庫存,即現房待售面積約4.26億平方米,去化週期23個月;期房庫存,即在建待售面積35.7億平方米,需要4.5年來消化。

  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經濟研究所所長任興洲看來,中央經濟工作會議無疑給樓市去庫存開出了一張“近期與遠期統籌結合、供給與需求雙向發力、多措並舉”的藥方。

  “農民工市民化等措施是化解樓市庫存的一條途徑。但這屬於中長期的政策,需要戶籍制度改革等一系列改革組合拳落地,因此至少要等兩三年才能見效。”任興洲説,“制度性的變革可以解決房地産長期需求問題,但去庫存也是現實問題,因此中長期制度性變革必須與短期的去庫存措施相結合,多種措施並舉。”

  短期看,樓市去庫存一方面要從供給上發力,特別是三四線城市,堅決控制土地和開發節奏,不再造成新的庫存壓力;另一方面還是要刺激需求。開發商應順應市場規律調整行銷策略,適當降低商品住房價格。

  此外,會議提出了“購租並舉”的思路,也是一大亮點。以建立購租並舉的住房制度為主要方向,把公租房擴大到非戶籍人口。要發展住房租賃市場,鼓勵自然人和各類機構投資者購買庫存商品房,成為租賃市場的房源提供者,鼓勵發展以住房租賃為主營業務的專業化企業。政策信號已經很明確了,接下來該怎麼做,你懂的哈。

  值得注意的是,去庫存切忌搞“一刀切”,一定要因城施策。同時去庫存也不宜“下猛藥”,任興洲説:“樓市政策不宜從全面限購限貸一下子變到另一個極端。而且,每個城市得的病不一樣,也不能吃一樣的藥。”

  關鍵詞2股票市場

  會議提出,要加快金融體制改革,儘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合法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抓緊研究提出金融監管體制改革方案。

  把股票市場單獨提出來加以強調,透露出對股票市場的高度重視,也意味著股市的地位和作用將進一步提高。

  資本市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融資、收購、兼併、重組等,通過這些方式來優化市場資源配置,投資者從中獲得收益。但是,長期以來很多資金進來就是“惡炒股價”,賺一把就跑,股民“小散”成了被割的“韭菜”。隨著越來越多的長期資金進入,這一現象有望改觀。

  這幾天,萬科與寶能之戰,吸引了財經界無數眼球,也緊緊牽動著股民的心。人們深切感受到,資本的力量一個字:大!包括保險資金在內的資本,終於不再滿足於在二級市場上炒股票賺差價,而是轉向産業資本長期投資。這也許可以看作是我國資本市場走向成熟的一個信號。

  可以預見,資本市場力量正在積聚,規則將更加完善,更有利於資本市場功能的充分發揮。未來,中國將按照市場化、法治化方向穩步推進金融改革,培育公開透明和長期穩定健康發展的資本市場,更好支援實體經濟發展。

  在民間,一直把“炒股炒成股東”當成“四大傻”之一;現在,則需要對資本市場重新審視,或許新的變化正在到來。那就是:不想當股東的,不是好投資人!

  關鍵詞3大消費

  會議提出,要提高有效供給能力,通過創造新供給、提高供給品質,擴大消費需求。

  以前談擴大消費,人們容易聯想到“汽車下鄉”“家電節能補貼”等從需求端入手的刺激性政策。與以往不同,今年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從供給側入手,強調創新供給在擴大消費需求中的作用。為什麼會有這一變化?主要還是基於對當前我國消費市場的判斷。

  首先,我國消費市場需求旺盛。隨著居民收入增加,我國消費市場需求呈現爆髮式增長,一大批新的消費熱點已經形成,需求端潛力毋庸置疑。

  其次,消費結構正在全面升級,從“過日子”到“過好日子”,消費者眼光更高了,從追求量的滿足轉向追求質的提升,從有形物質産品更多轉向服務消費,從模倣型排浪式消費轉向個性化多樣化消費。

  第三,需求在變化,供給沒能跟上,導致供給與需求存在嚴重錯配。供給雖然很多,但有效供給太少,帶來高需求與高過剩並存的怪現象:在需求端,新的消費需求無法得到滿足,只能漂洋過海去“海淘”;在供給端,企業産品和服務無法滿足市場需求,即便降到“白菜價”仍然打不開人們的腰包。

  可以説,通過創新供給擴大需求是一次實事求是的政策轉變。

  在這個政策風向標下,企業該怎麼辦?關鍵在於創新。一方面,可以通過對傳統産業的升級改造,讓老産品煥發新生機;另一方面,可以通過全新消費模式的開發和拓展,打造截然不同的消費體驗。除了企業努力外,政府也要及時刷新針對企業創新的政策,讓企業創新之路更通暢。

  關鍵詞4加大對“人”的投資

  會議提出,要加大投資於人的力度,使勞動者更好適應變化了的市場環境。

  人,是經濟社會發展最大動力,也是經濟社會發展的最終目的。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要加大對人的投資,這個提法很新鮮也相當關鍵,是“供給側”改革的一大亮點和重點。

  在經濟“全球化”時代,人的素質和水準,直接決定科學技術這個“第一生産力”的高度,關係到一個國家綜合競爭能力和可持續發展能力。我們國家的人口數量全世界第一,但總體上看還是“簡單勞動力”偏多,人才特別是高素質人才偏弱,人力資源結構“轉型升級”迫在眉睫。

  加大對人的投資,首當其衝是增加教育投入。提高人的素質和水準,需從娃娃抓起,中小學教育的基礎要夯實,大學的門坎要降低、品質要提高,還包括大力發展職業技術學校。讓我們的下一代整體素質提高,要人才有人才,要技術有技術,把經濟社會發展的“後備力量”搞上去。

  加大對人的投資,不光要抓娃娃,也要抓成人。現有的勞動者要“提水準、上檔次”,後續教育在職培訓就要發揮更大作用。這對投資人來説意味著新商機,對在職人員來説意味著更多成長向上的機會。

  關鍵詞5看病難看病貴

  會議提出:要加快醫藥衛生體制改革,在保基本、強基層的基礎上,著力建立新的體制機制,解決好群眾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俗話説:有啥別有病,沒啥別沒錢。看病難看病貴,是百姓心底最深的“痛”。

  所謂看病難,主要是説到大醫院看大專家難。如果到基層醫療機構看病,似乎並不太難。其主要原因是,我國醫療資源分佈不均衡,優質醫療資源過度集中在大城市的大醫院,不同地區、不同級別的醫療機構相差懸殊。

  看病貴,是老百姓的又一“痛點”。這主要是由於我國基本醫療保障水準不高,低水準、廣覆蓋,百姓看病個人支出比例較高。據國家衛計委統計,在2014年全國衛生總費用中,政府支出比例為29.9%,社會支出比例為36.9%,而個人支出比例為33.2%。同時,由於政府投入不足,加之體制機制等問題,造成很多公立醫院背離了公益性,過度醫療行為屢禁不止。有的醫生為了創收,在治療上“只選貴的,不選對的”,不僅造成了嚴重的資源浪費,而且無端加重了患者負擔。

  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是深化醫改的一塊“硬骨頭”,需要醫保、醫療、醫藥三醫聯動,破除體制機制障礙,解放醫療生産力,讓百姓不再為看病就醫而發愁。要靠加快推進醫療資源均衡化,增加衛生資源總供給,培養更多的“同質化醫生”,縮小城鄉和地區之間的差距。假如老百姓在家門口就能遇到高水準的醫生,分級診療、基層首診、急慢分治、雙向轉診逐步實現,“全國人民上協和”的現象自然就會消失。

  關鍵詞6養老保險制度改革

  會議提出:要加快養老保險制度改革,完善個人賬戶,堅持精算平衡,提高統籌層次。

  2016年,養老金全國統籌有望邁出實質性步伐,這對老百姓可是個大利好。人社部社保所所長金維剛解釋:“全國統籌會解決各地養老保險基金‘貧富不均’的問題,也會讓參保者在不同地方就業時養老權益能得到更好地保障。”

  這是為啥呢?看幾個數據,到去年底,全國企業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基金收入23305億元,基金支出19847億元,當期收支結余3458億元,基金累計結余30626億元。但是,儘管基金節余看起來不少,但具體到各地的收支狀況則存在很大差別。不同地方之間養老保險資金狀況不同、待遇水準不同,也使養老保險關係在跨省之間轉移接續受到種種制約。

  因此,實行基礎養老金全國統籌,可以在全國各地區實現職工基本養老保險政策的基本統一,並根本解決跨地區流動就業人員的養老保險關係轉移及其權益保障問題,還可以擴大調劑範圍,逐步改變各地區養老保險基金收支與結余不均衡的狀況。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