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19日 星期四

習近平兩提“供給側”改革背後有何深意?

  • 發佈時間:2015-11-30 08:44:00  來源:中國經濟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進入11月,中國宏觀經濟政策颳起了“供給側”改革的新風。11月10日,習近平在中央財經領導小組會議上指出,在適度擴大總需求的同時,著力加強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著力提高供給體系品質和效率。7天后,習近平在APEC會議上發表演講時表示,必須下決心在推進經濟結構性改革方面做更大努力,使供給體系更適應需求結構的變化。

  分析認為,習近平在國內和國際兩個重要場合作出“供給側”改革的表述,為中國未來發展理念和改革重點定調,中國宏觀經濟政策的最新指向日趨清晰,不僅向外界闡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理念和改革措施,而且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問題的良方。

  “供給側”改革是對症下藥之舉

  美國《僑報》此前刊文指出,中國對“供給側”的疏忽,造就了今日難以滿足市場需求的尷尬,而中國提出“供給側改革”正是對症下藥之舉,是中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保證。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原副主任劉世錦在接受中國經濟網記者採訪時表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作為一條主線,是中國經濟下一步長期穩定發展的一個核心問題。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推進,關鍵是提高經濟增長品質和效益,全面提升中國各方面的要素生産力。現階段,政策著力點應放在加大供給側調整力度上,引導過剩産能供給側減量和結構調整。

  在國家發改委規劃司司長徐林看來,供給側改革的核心是降低企業的制度性交易成本,包括交易成本、各種稅費、融資成本、社會保障成本等。這有利於增強企業創新能力、提高供給品質與效率、改善供給結構,最終提高全要素生産率。

  “新供給學派研究小組”代表、華夏新供給經濟學研究院院長、財政部財政科學研究所原所長賈康指出,中國經濟正在打造升級版、正要爬坡上一個“全要素生産率”新臺階的階段,面臨著很多過去需求側管理不能解決的問題。現在一定要抓住供給側改革所帶來新的動力機制,來解決總體可持續發展和升級發展的問題。

  習近平提出四項具體改革措施,包括要促進過剩産能有效化解,促進産業優化重組;要降低成本,幫助企業保持競爭優勢;要化解房地産庫存,促進房地産業持續發展;要防範化解金融風險,加快形成融資功能完備、基礎制度紮實、市場監管有效、投資者權益得到充分保護的股票市場。

  有分析人士表示,上述四個“殲滅戰”是在産業層面、調控層面、財稅制度層面、資本層面的新部署,勾勒出了供給側改革的重點領域和規模,反映出供給側改革是面向全局的戰略性部署。

  日前,國務院及國務院辦公廳連發《關於積極發揮新消費引領作用加快培育形成新供給新動力的指導意見》、《關於加快發展生活性服務業對促進消費結構升級的指導意見》兩大重磅文件。分析認為,這將在較大程度上促進消費升級,為中國經濟增長培育新供給、新動力。

  也有券商認為,目前已經推進或正在部署的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商事制度改革、國企改革等,既涉及政府組織,也涉及政府資金主導的大型企業組織,這些都屬於組織能力優化的新探索,供給側改革將繼續推進這些具體改革的前進。

  值得注意的是,多位專家表示,供給側的改革並非否定“三駕馬車”,供求是雙方面的平衡關係,供給側方面的改革最終也是在創造需求,也是在解決需求的問題。

  “供給側”改革利好世界經濟

  之所以推動供給側改革,與當前的經濟形勢密切相關。當前,世界經濟增速出現不同程度地放緩,中國經濟增長和全球經濟增長之間的互相促進也受到影響。

  中央財經領導小組辦公室副主任楊偉民表示,過去世界經濟處於較快增長期,2000年到2008年世界經濟年均增長4.3%,世界經濟較快增長可以很大程度帶動我國的經濟增長。同時,過去世界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國際分工從産業分工走向了提供需求、提供供給、提供資源之間這種大分工,部分國家成了凈消費國,部分國家成了凈生産國。我國當時靠勞動力低成本的比較優勢,成就了中國製造,成為世界第一製造大國,而現在國際分工正在面臨新的洗牌。

  在這樣的背景下,習近平在APEC這一國際場合再提“供給”,不僅向外界闡述了中國未來的發展理念和改革措施,而且向世界開出一劑解決經濟深層次問題的良方,中國更加側重“供給側改革”對世界經濟將是一個重大利好。

  習近平指出,在世界經濟充滿挑戰的大背景下,亞太經濟也面臨著諸多現實和潛在的困難和風險。亞太經濟如何保持正確發展方向,如何找到新經濟增長點、鞏固增長引擎地位,值得認真對待和深入思考。

  “面對世界經濟中的激流險灘,亞太這艘巨輪必須校準航向、把好舵盤,亞太各經濟體必須勇於擔當、同舟共濟,努力推動全球增長。”習近平説。

  這其中就包括“供給結構性改革”。習近平強調,亞太在這方面要走在世界前面,努力創新發展理念、發展模式、發展路徑。要加快産業升級換代,以科技創新帶動産品、管理、商業模式創新,提高亞太經濟體在全球供應鏈中的地位,共建共用協調、開放、包容的全球價值鏈。

  專家認為,中國大市場大消費帶來的拉動效應、中國經濟結構邁向中高端後帶來的産業轉移效應等,都將讓世界各國分享中國經濟發展紅利。

  一直以來,由於中國是大宗商品市場全球最大買家,“中國因素”在全球大宗商品市場扮演重要角色。隨著中國經濟增長方式轉變,中國需求對全球經濟的拉動作用有所減弱。業內人士表示,中國提出推進供給側改革,或通過市場手段化解過剩産能,長期看供給側改革的推進將有助於修復鋼鐵、有色金屬等大宗商品失衡的供需關係。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張立群認為,在中國實施全方位開放以及“一帶一路”等戰略的背景下,通過進行“供給側改革”,國內市場的有效需求將大幅增長,中國與其他經濟體的分工將更為細化,對其他經濟體的拉動層次將更加豐富,綜合效果將進一步提高。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