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04月27日 星期六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創業創新增強經濟發展新活力

  • 發佈時間:2015-11-25 17:20:0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張少雷

  黨的十八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我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關鍵是要實現發展動力由主要依靠要素投入轉向創新驅動。實現這一目標,不僅需要政府更好地發揮引導推動作用,更重要的是激發廣大勞動者、企業家和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力,讓創新創造的血液在全社會自由流動。

  一、創新和改革是經濟發展新常態下的必然選擇

  隨著我國經濟發展步入新常態,經濟增速進入換檔期,原來的持續高要素投入難以維持,技術追趕的空間逐步縮小,前期改革開放帶來的資源配置紅利效應逐漸減弱。我們必須以更具魄力的改革來放開更多的市場領域和投資機會,使創業創新獲得更加廣闊的天地。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於激發全社會的創新潛力,鼓勵包括商業模式等在內的多種形式的創新活動,積極發展和應用網際網路、雲計算大數據新能源等新一代通用技術,培育未來一段時期新的經濟增長點,從而實現增長動力的轉換和經濟結構的調整升級。創業創新又意味著深化改革,必須打破一系列體制機制障礙,使每個有創業創新願望的人都擁有自主創造的空間,極大激發廣大民眾創業創新熱情。

  近年來,隨著我國創新能力不斷提升,創新特點也在悄然發生變化:從以製造業創新為主走向製造業與服務業創新齊頭並進;從科技創新為主走向融合了商業模式和生産組織變革的全面創新;創新主力軍從科技人員走向以整合重組現有技術資源並實現價值鏈提升為己任的企業家。尤其是隨著網際網路等新一代資訊技術的發展和廣泛應用,一批市場驅動下,以“草根創新”為特徵的企業正在不斷涌現,成為引領創新大潮的主力軍之一。今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將更加依靠市場這只“看不見的手”,更加依靠來自社會基層的“草根”智慧和力量。

  二、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強轉型發展新活力

  (一)有利於調整産業結構,促進創新發展

  大力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一方面要在增量上做文章,培育新興産業;另一方面,要挖掘存量資源,將過剩産能中沉澱的人才、資金等創新資源解放出來,引入到戰略性新興産業、高技術産業等效率更高的部門,從而調整産業結構,化解過剩産能,孕育一批新企業。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僅創造新業態,也改造了傳統産業。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重點是鼓勵企業創新,促進各類創新成果通過自主産業化、轉讓、許可、入股等方式進入市場,使創新創業大軍不斷壯大,形成新産品、新市場和新業態,提升産業價值鏈。

  (二)有利於發展民營經濟,促進市場競爭

  民營經濟是我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小企業是促進市場競爭的重要力量。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激發億萬群眾智慧和創造力的重要舉措,符合激發市場活力的要求。要弘揚鼓勵創新、容忍失敗的創新文化,健全鼓勵創新創業的政策環境和市場環境,充分釋放全社會創新潛力和創業活力,使創新發展成為全社會的自覺行動,催生大批民營中小企業。越來越多民營中小企業進入市場,才能促進市場有效競爭,進而增強市場活力和發展動力。

  (三)有利於增加就業,提高居民收入

  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是擴大就業、增加收入的重要舉措。我國勞動力數量龐大,就業壓力較大。而且,近幾年還出現了較為突出的結構性就業矛盾,高技能工人供不應求,大學生就業則相對困難。促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不僅可以創造大量新的就業機會,吸收過剩産能轉移出來的勞動力,而且可以通過制度環境建設,引導高素質人才通過創新創業實現自身價值,帶動其他人群就業。要讓有夢想、有能力的人員通過大眾創業、萬眾創新增加收入,讓更多的人富起來。通過創新創業,可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範圍,優化社會結構。因此,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既能帶動就業,又有利於調整收入分配結構,促進社會公平。

  (四)有利於適應新消費模式,提高供給與需求契合度

  目前,我國消費模式正在發生變化,模倣、跟風式的消費逐漸減少,個性化、差別化、多樣化和高端化的消費開始增多,傳統供給結構不能完全滿足新需求,産品和服務供給中存在一些空白和薄弱環節。新的消費模式要求新的供給模式,從而使創新發展的重要性顯著提高,不僅要通過創新提升已有産品品質,還要通過創新彌補産品和服務中的空白或薄弱環節,滿足日益提高的消費需求。相應地,製造業和服務業企業必須更加重視設計、定制、個性和品質,朝著小、特、專、精的方向發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有利於從源頭上促進供給模式與需求模式的契合,帶動更多的人開辦新企業、開發新産品、開拓新市場,從而更好地促進消費,拉動經濟增長。

  三、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關鍵是營造制度和市場環境

  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要堅持政府營造環境與市場導向相結合。要轉變政府職能、建設服務型政府,營造良好的創新創業環境和氛圍,有效發揮市場配置資源的作用,使人才、資金、技術和資訊等創新要素合理、順暢流動,形成新的經濟增長點和轉型發展新活力。

  (一)建立公平競爭、規範法治的市場環境

  要保證市場競爭的公平性,按照市場規則建立優勝劣汰的機制。要加快推進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建立産業準入標準,對自然壟斷性質的産業實行必要的規制,打破地方保護主義,讓各種所有制、不同類型的企業可以公平地獲得各種創新要素,讓創新創業活動通過市場獲得合理回報。政府要減少對市場的直接行政干預,重點放在營造有利於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環境上,加強産權保護,完善徵信體系,統一執法標準,促進市場主體依法經營。

  (二)健全多層次的資本市場,調動民間資本的積極性

  根據創業創新各環節的特點和需求,健全多層次資本市場,拓寬融資渠道。適度擴容中小企業板和創業板,促進並規範新三板,推動建立戰略性新興産業板,在具備一定條件的地區進行區域性非上市證券交易所試點。採取稅收優惠、政府引導基金等措施,通過利益機制引導和鼓勵風險投資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增加對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投入。擴大政策性中小企業信用擔保、再擔保規模,為創新創業企業增信。

  (三)轉變政府支援方式,提高財政資金的利用效率

  減少對單個企業的點對點直接資助,更多通過普惠性政策形成各種技術路線、各類企業公平競爭的環境,讓市場機制引導企業創新。切實落實小微企業減免稅、研究開發支出加計扣除、增值稅轉型改革、固定資産加速折舊、政府採購創新産品等普惠性政策,擴大政策受益面。加快推廣效果顯著的自主創新示範區先行先試政策,增強創新政策的外溢效應。完善創新創業服務體系,政府重點加強研究開發、檢驗檢測等公共服務平臺建設,採取稅收減免、政府採購服務等多種方式,引導和支援社會力量興辦各種創新創業服務和孵化平臺,降低創業創新成本,提高創新創業效率。

  (四)打破條塊分割,加強政策協調配套

  加強科技政策、財稅政策、産業政策、金融政策、政府採購政策、智慧財産權政策、教育政策、人才政策、中小企業政策等的協調配套,形成政策合力。增強政策穩定性和透明度,建立公開透明、長期穩定的激勵機制,形成可預期的投資回報,鼓勵投資者進行長期投入。充分調動人的積極性,切實落實股權激勵、科研成果處置權下放等人才激勵政策,加強智慧財産權保護,使一批富有創新精神、勇於承擔風險的人才脫穎而出。打破區域和部門分割,消除創新要素的流動障礙,促進要素優化配置。充分發揮中央和地方兩個積極性,發揮各類園區的作用,提高創新創業的集聚效應。

  (五)創造寬容失敗的政策環境和社會氛圍

  創業創新的動力是在市場競爭中獲利,但並不是所有創業創新活動都能獲益,甚至大部分將面臨失敗風險。一方面,創業者和投資者要樹立風險意識和效益意識,尊重市場規律,根據市場需求及其變化趨勢進行創業創新,防止盲目跟風。另一方面,應通過建立創業投資引導資金、完善社會保障制度等多種方式,形成支援和保障創業創新實踐者的政策環境,營造寬容失敗、敢於開拓的社會氛圍。(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技術經濟研究部 呂薇 田傑棠 沈恒超)

熱圖一覽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