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19日 星期二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兩難”中銀行業如何突圍?

  • 發佈時間:2015-04-07 08:29:34  來源:海南日報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王斌

  一季度,中國經濟開局穩健但下行壓力較大,實體經濟特別是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凸顯。一方面是國家要求、社會呼籲銀行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援,另一方面是不良貸款和風險有所抬頭,“兩難”中銀行業如何實現突圍?

  “放還是收”

  銀行感到“兩難”

  銀行服務實體經濟,又受制于實體經濟。從國家統計局公佈的前兩月數據看,中國投資、消費增速下行,規模以上工業利潤同比下降4.2%。企業經營的困難,加大了部分銀行對風險的擔憂。

  是挺企業還是防風險?是放還是收?國家要求很明確。中國銀監會3月初發文,將今年對銀行小微企業貸款的要求,從以往單純側重貸款增速和增量的“兩個不低於”,調整為從增速、戶數、申貸獲得率三個維度提出更加全面要求的“三個不低於”。

  但不少銀行一線從業人員仍然糾結。3月底密集發佈的各家銀行2014年年報顯示,國有五大行不良貸款餘額和不良貸款率“雙升”,股份制銀行也大多如此。風險的攀升、考核的約束,使得不少一線客戶經理産生畏難情緒。為控制不良貸款,一些銀行對小微企業貸款要求更為嚴格,出現了惜貸、抽貸。

  中國銀行國際金融研究所副所長宗良表示,穩增長客觀上需要銀行“加杠桿”,保持資産品質則要求“去杠桿”,有一定矛盾,這需要銀行拿捏好平衡。

  要“騰籠換鳥”

  但不能“坐在金融街押寶”

  銀行業如何在“兩難”中突圍?中國銀監會主席尚福林近日指出,銀行業發展“水漲船高”的便利條件已經不再具備,必須把轉變發展方式作為首要戰略選擇。

  儘管面臨重重挑戰,但中國經濟仍然有著光明的前景。“一帶一路”“大眾創業、萬眾創新”“中國製造2025”“網際網路+”等國家戰略和政策導向,將為中國實體經濟乃至銀行業發展提供巨大的空間。

  從中國人民銀行公佈的數據看,前兩月全國新增貸款2.49萬億元,同比多增5255億元。信貸總量不低,關鍵是結構。當前銀行既要適度減少對過剩産能的信貸投放,告別跑馬圈地式的發展模式,又要精細化審批貸款,讓信貸真正投向實幹、創新型企業。這樣的“騰籠換鳥”要求銀行深耕細作,不能“坐在金融街押寶”。

  “多了解一些行業、企業的實際情況,真正從服務實體經濟的角度出發,銀行才能做好‘騰籠換鳥’來破解‘兩難’。”中央財經大學教授郭田勇説,美國富國銀行深入挖掘社區和小企業業務,通過精細化管理、高品質服務和業務組合創新換來穩定增長點,是很好的啟示。

  與其被“鯰魚”倒逼

  不如主動深化改革

  就在不少銀行抱怨利潤下降、風險上升的同時,3月底又一家民營銀行——溫州民商銀行開張喜迎八方賓客,第一筆貸款年利率僅6.96%遠低於市場水準,而且是無抵押的信用貸款。這家銀行把目標客戶群,對準專業市場、商業街區、鄉村集鎮等過去不受傳統銀行“待見”的領域。

  一憂一喜,反映了市場格局的微妙變化。今年政府工作報告提出,推動具備條件的民間資本依法發起設立中小型銀行等金融機構,成熟一家,批准一家,不設限額。

  事實上,企業融資已發生重大改變。大集團開始向國際融資、大企業向資本市場和債券市場融資、小企業向民間融資、新企業向私募融資,加之證券、保險、基金等廣泛介入信貸活動,小貸、擔保、典當、第三方支付等越來越多地充當融資仲介,傳統銀行信貸受到擠壓。

  “與其被‘鯰魚’倒逼,不如主動深化改革。”恒豐銀行戰略與創新部總經理婁麗麗表示,銀行既要滿足經營發展的風險收益要求,又要充分履行社會職責,必須通過主動深化改革增強各方面能力。比如利用發債、並購、資産流轉等方式讓客戶享受低成本融資機會,利用網際網路大數據提升信貸審批服務效率等。

  3月31日,醞釀了20多年的存款保險制度終於正式出臺,這為下一步民營銀行的大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中國金融安全網的鞏固,預示著金融改革將會進一步提速。未來銀行業自身的改革,將與資本市場改革一起,為企業融資提供更有力、更長久的支撐。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