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刊文:一些地方發展混合所有制盲目貪快
- 發佈時間:2015-03-30 08:03:10 來源:人民日報 責任編輯:張少雷
近年來,各地貫徹落實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精神,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取得了明顯成效,這應充分肯定。但一些地方盲目貪快、急於求成,甚至以制訂時間表和考核指標的方式強力推進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這就把問題看簡單了,是不可取的。
實際上,關於混合所有制經濟的改革已進行多年,現實中已存在不少各種形式的混合所有制企業。其中,國有企業公司化改造後股票上市,是混合所有制經濟的積極探索和較規範形式之一。新形勢下,繼續深化改革,積極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有利於增強國有企業活力、保持國有經濟控制力,同時可以對非公有制企業開放更多産業領域,促進所有制結構進一步優化,增強我國經濟國際競爭力。
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是希望獲得國有經濟和非國有經濟優勢互補和劣勢消減的效果。實踐中,混合所有制經濟發展高度依賴於制度設計、管理能力和運作技巧。一般來説,如果主要是在資本層面進行不同所有制性質的股權混合,問題相對簡單;但如果深入到微觀主體的制度構建和公司治理關係,即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的組織架構並實現機制磨合,問題就非常複雜,因為不同所有制有不同的制度邏輯、行為特徵、企業文化和實質利益關係。實現有效的制度銜接、行為規範和文化融合是難度很大的系統工程,實質利益關係的規範是尤其複雜的問題。所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應注重積累實踐經驗,穩妥推進,切不可以為只要有一個理論構想就可以取得理想效果。
關於制度邏輯。在企業制度的根本利益關係上,企業是虛擬利益主體,自然人才是實質利益主體,公有制同非公有制具有非常不同的實質利益主體結構。國有企業在産權關係上同其終極所有者(全民)距離較遠,而且“全民”既不是法人也不是自然人,只是利益主體的集合體。私營企業則同其實質利益主體關係緊密,即使成為公眾公司(實行股份制,直至股票公開上市),或者因所謂“經理革命”而産生內部人控制現象,其産權利益也直接表現為自然人的實質利益。公有産權同非公有産權的混合,實際上就是要完成虛擬利益主體同實質利益主體的有機結合。機械式拼湊在一起是難以達到理想效果的,這就需要精心進行制度設計,構建有效的治理結構和決策機制。
關於行為規範。對於私營企業,可以追究其所有者(自然人)或實際控制人的行為責任;而對於公有企業(國有企業),最多只能追究到企業管理者責任,無法追究産權關係上實質利益主體的行為責任。因此,國有經濟與私營經濟具體行為人的身份性質和行為特徵有很大差別。當他們同在一個企業中時,如何協調各種行為關係,使企業具有更強競爭力,是一個高難度的公司治理和管理實踐問題,其中還要避免出現國有企業的內部控制人同私營企業實際控制人之間的不當利益交換現象。所以,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必須有明確的行為規範,以形成有效的制度秩序。
關於企業文化。不同企業文化的融合,是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的又一實踐難題。如果企業文化同管理規則不相容,不同所有制經濟的混合就可能遭遇很大阻礙,影響企業運作和競爭力提高。所以,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必須進行企業文化塑造,而這需要有一個稱職盡責的企業管理團隊。如何組建或形成這樣的團隊,是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能否取得預期效果的關鍵之一。
關於企業類型。將企業分為國有、集體、私營等類型只是抽象歸類,其實同類企業中各企業之間的差別非常大,甚至可能比這三類企業之間的差別更大。例如,同樣是國有企業,有的市場化程度很高,有的則壟斷性和行政化程度很高;有的完全自負盈虧,具有硬預算約束,有的則可依賴政府,維持軟預算約束。私營企業也千差萬別,其中不乏壟斷性或具有政府“背景”的企業。所以,發展混合所有制經濟,並沒有一種模式可以適用於所有企業,必須具體問題具體解決,對行業和企業進行合理分類、分別處置。
“魔鬼在細節之中”。發展混合所有制企業必須精心設計、精細操作,其中包括法規細則、政策規定、財務審計、組織人事、紀檢監察等各方面的配套措施。應堅持讓實踐檢驗各種改革嘗試,避免發生脫軌失序現象甚至留下腐敗空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