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1月27日 星期三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兩個市場統一標準”要過幾重門?

  • 發佈時間:2014-12-17 16:45:42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國內國外兩個市場,統一按照國際標準,要跨過幾重門?記者調查了解到,價高“吃不消”,吃得消的擔心受騙,經營場所分散、監管人力有限是橫亙在“兩個市場統一標準”面前的主要障礙。

  價高“吃不消”

  “散裝長茄一斤3.5元,精裝長茄6元一斤,品相好像差不多。”山東省濟南市民郭蘭婷遲疑片刻,仍舊挑了兩根散裝長茄放進超市購物車。

  從事金融工作的郭蘭婷,月收入近5000元,這在當地並不算低,但除去房租、日常開銷、孝敬父母,卻所剩無幾。“誰都知道出口蔬菜品質優良,就是價格太高吃不起。”她説。

  在濟南玉函路附近的一家大型超市,記者注意到被裝進托盤、裹上保鮮膜,並標注為某合作社、某公司出品的蔬菜,身價不菲:一包精品番茄21.6元/公斤;一款貼有“綠色食品”的白菜,每公斤售價10元。

  國産精品蔬菜售價尚且如此,出口蔬菜的價格可想而知。記者了解到,廣西供應港澳地區的豌豆杯,每公斤收購價約30元,終端零售價在90元左右;山東出口日韓的生薑産品,生産成本每公斤約15.5元,高過近期生豬與雞蛋價格。

  湖北省一位農企負責人表示,高端農産品售價與國內整體消費水準之間的矛盾註定這一市場容量有限,大規模發展條件尚不成熟。

  “吃得消的”怕受騙

  跟隨丈夫回國創業的張女士對日常農産品消費要求很高。她説,家裏吃的農産品主要是國內訂制、進口和超市裏的有機果蔬等。不過,她對超市裏一些標明無公害、有機的蔬菜心裏沒底。一些“假有機”“假綠色”等農産品問題的出現,使得消費者對國內某些標準和認證體系産生不信任。

  比消費者不信任更糟糕的是生産者在認證體系中遇到的潛規則。湖北一位搞天然有機農業的種植戶向記者透露,他想把生態放養的羊送到有關部門做認證。結果一連送了好幾隻,每次都拿不到認證。“他們也不説行與不行,就是通知你送羊。有的協會還直接要錢,明碼標價多少錢搞一個認證。”

  遼寧省瀋陽市某品牌蔬菜曾被曝出冒用“綠色蔬菜”標識,後被農業部中國綠色食品發展中心定性為企業違法侵權、綠色食品管理機構違規操作的嚴重事件。消費者愈發難辨高端蔬菜真面目。許多消費者擔心花了高價,買的不是真材實料。

  經營場所分散 監管仍靠“人盯人”

  從事農業的有關人士認為,向國際標準靠攏是大勢所趨。但是,我國農産品經營場所分散、市場主體不配合,尤其監督機制不健全是執行“兩個市場統一標準”遇到的最大障礙。

  “內地的農殘監測標準與重金屬檢測要求,其實並不比港澳地區低!”廣西賀州市農業局副局長王錦兵説,但因內地蔬菜市場準入難以掌控,諸如分佈分散的農貿市場,只能委託鄉鎮農技站進行抽檢,實際效果有待觀察。

  山東省濰坊市安丘農産品品質安全區域化管理辦公室執行管理科長李興國説,當地建立初級農産品市場準入制度,百姓一時難以理解。當前,不少地方農業執法部門採取“人盯人”監督方式,這種執法方式比較初級,無法應對目前大生産、大流通、大市場的局面。

  濰坊源清田食品有限公司副總經理王秀珍認為,如果國家標準不能落實到生産中,那麼市場上就容易出現“劣幣驅除良幣”的惡性迴圈。希望能夠完善監督機制,不僅政府執法監管部門有效介入,還要引入社會監督、第三方監督,從內到外形成全方位監督體系。

  其實,標準的制定與完善,有一個循序漸進的過程。王錦兵説,這兩年他們從種植大戶、龍頭企業還有專業合作社著手,從種植品種到生産規程,提高農産品品質,讓百姓都能吃上更安全的食品。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