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源 財富源

2024年12月20日 星期五

財經 > 新聞 > 財經評論 > 正文

字號:  

存款保險制度更有“破舊立新”效應

  • 發佈時間:2014-12-05 08:49:26  來源:新華網  作者:佚名  責任編輯:曹慧敏

  解決道德風險,就需徹底割斷政府的隱性擔保,而撥備比例、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再怎麼嚴格,銀行都有辦法規避。這次《徵求意見稿》規定,保險基金來源於保費繳納、破産清算和基金運營,並沒有政府注資。這就有望真正樹立起市場化的監督和風險分攤機制。

  對我國為何推出存款保險,目前各方的理解不外乎為利率市場化掃清障礙、保障儲戶存款安全、降低銀行道德風險這幾個方面。筆者認為,這些因素只是一般考量。存款保險制度在我國醞釀了21年卻一直無法面世,但2012年以來,不僅管理層在此方面的表態、調研非常密集,而且十八屆三中全會《決定》提出建立存款保險制度。現在發佈《存款保險條例(徵求意見稿)》並決定明年實施該制度,當屬順理成章,與我國當下特殊的經濟金融環境密不可分。

  壞賬撥備、資本金和存款保險是“三位一體”的金融安全網。一般來説,前兩者足夠應付銀行經營風險了,只有當出現系統性風險(或者叫小概率尾部風險),才會動用存款保險基金。

  截至今年三季度,我國商業銀行不良貸款率為1.16%,這在國際範圍內是非常低的。而且,據金融監管部門披露的數據,截至2013年,我國銀行平均壞賬撥備率達300%、資本充足率達13%。但即便如此,無論政府還是業內人士,依然認為可能存在著系統性風險,其損失是壞賬撥備和資本金無法覆蓋的,這是我國決意推出存款保險的首要考慮,即通過制度性補缺,防患于未然。

  系統性風險的信號,就是我國銀行業不良貸款率連續十二個季度上升。表面看,資産和利潤經過十多年“兩位數”高增長後,銀行不良貸款率會有個週期性的自然釋放。但本質上,這卻是我國不得不退出舊模式的代價。退出難,“新常態”的形成更難。而在較長的時期內,産出效率快速下滑、系統性風險的爆發不能不防。

  2008年迄今,我國原來高度依賴出口的模式,已變而為高度依賴産能、房地産和地方平臺三大投資的模式,投資在GDP中的貢獻佔到近50%。投資依賴就是銀行貸款依賴,基本邏輯是“土地抵押→銀行貸款→房價上漲→償還貸款”。在房價快速上漲時期,各方樂見這種模式:房價地價上漲,債務償還有保障,投資效率沒問題。另外,房價地價上漲,物價和通脹比較高,真實利率下降(甚至是負利率),債務成本也比較低,間接提高了投資效率。

  即便在2010年以後,為消化“4萬億”投資的負面影響,央行開始收緊貨幣和信貸,但借道“影子銀行”,原來的銀行存款繞了一圈後又回到了房地産和地方政府,不僅投資成本更高了、風險更大了,而且以“表外”的形式出現,將壞賬撥備、存貸比、額度控制、資本充足率等監管全部繞過。所以,儘管信貸控制住了,社會融資規模卻比2008年翻了1.5倍。據夏斌的研究,我國2009年到2013年貨幣供應高達63萬億,超過從1949年到2008年底59年間的貨幣供應量,多出的貨幣基本上在對接投資主導的舊模式。

  目前,中央政府對過渡到“新常態”、切換到“新模式”的各項政策力度很大。於是,産能泡沫風險開始暴露,PPI連續33個月負增長,銀行不良貸款中的80%是過剩産能造成的;《國務院關於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和新《預演算法》的發佈,意味著政府對平臺的擔保和融資功能將被全部剝離,地方政府債務受到全面約束,平臺貸款風險將是下一個引爆點。今年以來各地樓市持續下滑,總體供應過剩疊加無效供應,樓市大週期下行的通道已開啟。而樓市下行具有“釜底抽薪”的效果,不僅以土地抵押的平臺貸款和表外貸款風險會惡化,受樓市需求牽制的上下游過剩産能的貸款風險也將會惡化。

  由於我國銀行經營沒有差異性,任何一家銀行出現風險,都有非常強的傳染效應,系統性風險會加速爆發。從過去一段時間信託産品違約、農商行被擠兌來看,相關事件有蔓延之勢。因此,“破舊”需要“立新”來配合,在風險還未爆發前未雨綢繆,而補缺金融安全網的最後一個環便是存款保險制度。

  上世紀90年代解決銀行、信託破産,本世紀挽救銀行于“理論上破産”,事實上都在發揮國家隱性擔保替代存款保險的作用。解決可能出現的系統性風險,若繼續延續國家隱性擔保,儘管還可“頂一陣子”,但隱性擔保下的道德風險不能再蔓延下去了。長此以往,不僅系統性風險會無限放大,而且會離“新常態”、“新模式”越來越遠。

  隱性擔保下的道德風險近乎瘋狂。由於地方政府財政軟約束和對於土地的依賴、GDP的追求,銀行大膽創設了以土地抵押,給過剩産能、融資平臺和房地産貸款的模式。因為銀行認定地方政府無法容忍房價下跌,貸款一定會有保障。於是, 銀行在套利地方、地方在套利中央的連環套下,中央政府成了最後的“買單者”,其繞開監管、通過影子銀行套利、甚至是高利貸的特性更將加劇系統性風險的爆發。

  更為重要的是,作為舊模式特有的融資渠道,銀行貸款發放和風險防範就看“有無土地抵押”,而不是企業的凈值分析,這就無法解決沒有土地抵押物的小微、中小企業、新興産業“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而且,隱性擔保讓銀行是否“國有”成為儲戶存款配置的唯一指標,促使資金全部流入國有銀行,這也不利於多層次資本市場的建設,更無法對接新模式下的融資體制。

  解決道德風險,就需徹底割斷政府的隱性擔保,而撥備比例、存貸比、資本充足率再怎麼嚴格,都經不起銀行規避,關鍵是要建立可置信的威脅。這次《徵求意見稿》規定,保險基金來源於保費繳納、破産清算和基金運營,並沒有政府注資。若保險基金坐實了,用銀行繳納的真金白銀去解決問題,就有望真正樹立起市場化的監督和風險分攤機制,隱性擔保也就徹底割斷了,這是防範系統性風險的根本之道。

  ɡ鈑羆� 深圳市房地産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

熱圖一覽

高清圖集賞析

  • 股票名稱 最新價 漲跌幅